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10-27
(一)合同效力问题
施工合同的效力受到合同所依照的法律法规的影响,包括合同主体是否合格、当事人意思表述是否真实、合同内容和形式是否合法等。如果合同缺乏针对性的条款来解决建设工程价款的结算、工程的保险、工程款的拨付、合同解除等具体情况,或者合同仅仅列入原则性条规如《招标投标法》、《建筑法》等,当事人在争议时可能陷入法无据的风险。
(二)合同责权利不平衡
施工合同存在单方面的约束性,责权利不平衡,使施工承包方在苛刻的条件下被动地承受质量、工期等方面的风险。
(三)业主违约、拖欠工程款的风险
由于业主的资信问题、建设资金缺乏或违规工程的存在,后续资金可能无法到位,给施工企业带来风险。
(四)先定价后成交的价格风险
建筑工程的合同标的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受市场因素影响,建筑材料的价格有时会剧烈波动,合同的固定价或包死价给施工方带来较大的风险。
(五)履约过程中的变更、签证风险
由于业主的原因,设计和施工图可能发生更改,施工的自然条件和作业条件也可能意外变化,从而增加施工工程量,业主未按时签证或回复联系单,给施工方带来利益损失的风险。
(一)健全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建立具体的可操作流程,包括介绍信开具、招标信息跟踪、合同草拟、洽谈、评审、用印、履行跟踪、变更、违约、解除、终止等。分公司应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增加自己的管理制度,减少失误和盲目所带来的市场风险。
(二)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合同管理体系
大中型施工企业应建立专门的合同管理机构,分公司或项目部应设立合同管理岗位,由专人负责管理。合同管理人员应具备法律、法规知识和运用能力,同时熟悉合同签订和变更程序、索赔程序,以及工程管理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统一采用规范、全面、严谨、准确的合同文本,避免漏洞和歧义产生。
(三)严格评审合同
充分研究招标技术文件,评审项目的合法性、工程承接的可能性、施工难易程度、资信状况、风险程度,以及业主或发包方的经营业绩与履行能力等。确保企业合同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作出明确的评审结论,确定是否参加。
(四)建立严格的印章使用制度
由企业主要领导负责审批合同专用章的使用,并指定专人负责登记、用印和保管合同专用章。
(五)加强履约合同过程中的管理
运用《施工合同的司法解释》指导项目部加强签证管理,及时收集和整理原始凭证,减少合同双方纷争和施工企业经济损失的风险。
施工企业应学习与建设工程相关的基本法律,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施工合同的司法解释》等具体法律根据,并将其落实到企业的施工合同管理中。聘用专职律师人员,定期请律师专家讲课,提升保护自身权益的内功。这样,施工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经济中合同和法律诉讼的风险,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