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4-02-03
虚假广告是指以欺骗方式进行不真实的广告宣传。根据《广告法》的规定,发布虚假广告的具体行为包括:
这种行为包括:
(1) 在广告中对商品的质量、性能、功效等进行夸大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说明。
(2) 擅自改变特殊商品(如食品、药品、农药等)的宣传内容,进行虚假、夸大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3) 利用虚假广告进行招生办学、培训技术的宣传。
(4) 发布虚假的“致富信息、实用技术”广告,骗取钱财。
(5) 以邮购为名骗取购物款,非法牟利。
这种行为包括:
(1) 谎称自己已取得生产许可证、商品注册证,或谎称产品质量已达到规定标准、认证合格,并获得专利等,或谎称产品获奖、获优质产品称号等。
(2) 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科技成果以及假冒他人名义为自己的企业或产品作广告宣传。
这种行为指对产品、服务的部分承诺是虚假的、不能兑现的且带有欺骗性。
根据《广告法》的规定,对于利用广告对商品或服务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将会受到以下法律责任:
1. 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将责令广告主停止发布虚假广告,并要求其在相应范围内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同时处以等额广告费用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2. 对于负有责任的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将会没收广告费用,并处以等额广告费用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3. 情节严重的虚假广告行为,将会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
4. 如果虚假广告行为构成犯罪,将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虚假广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种广告是指经营者对自己生产、销售的产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来源等情况进行夸大,与事实情况不符的宣传。
这种广告内容也许是真实的,但经营者措词的技巧明示或暗示、省略或含糊使得消费者对真实情况产生误解,并影响其购买决策和其他经济行为。
这种广告是指通过诽谤、诋毁竞争对手的产品来宣传自己产品的广告,违反了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
这种广告是指所宣传的商品或服务根本不存在,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谎称商品达到国家质量标准、获奖、获得优质产品证书、使用优质原材料、取得专利申请或专利证书、性能优质、多种用途等。
虚假广告传递的是虚假的信息,会误导消费者和使用者,给其造成损失,甚至可能导致人身或财产的损害。根据《广告法》的规定,广告主应当真实宣传,不得含有虚假内容,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消费者在网络时代应当注意,利用网络发布虚假广告的广告业主、经营者、发布者也应依照广告法和相关法律规定,根据具体情况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消费者维权时应综合相关法律规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包括《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