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5-01-14
在我国的承包经营实践中,由行政主管部门组成的发包方是比较常见的。发包方由企业所在地的地方企业行政主管部门组成发包领导小组,负责具体组织发包过程。这个小组确定承包经营的企业范围和形式,评估企业资产,制定发包方案,核定承包目标和选择承包经营者等。最后,由这个小组作为企业所有者代表与承包经营者签订合同,并颁发经营证书。
由行政主管部门组成的发包方相对简单易行,并且与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相衔接。行政主管部门熟悉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市场情况,有发言权,便于向企业发包,并在承包后进行监督和检查。
然而,这种发包方受传统体制和管理思想的影响较深,很难实现法人地位和与承包方平等地位。这种不平等可能强化行政干预,使承包合同具有行政效力。此外,发包方的组成可能会受到部门利益的干扰,导致承包目标和合同偏重于部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影响承包工作的公正性和效果。
在承包经营实践中,由政府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发包方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级政府的负责人牵头组成发方小组,有经委、计委、财政、税务、劳动人事、审计和物价等部门以及企业的主管部门参加。这个小组负责与承包经营有关的工作,最后由企业主管部门代表发包方与承包经营者签订合同,并颁发经营证书。
政府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发包方避免了向行政主管部门利益倾斜的问题,有利于克服部门分割的弊病。通过这种发包方代表所有者向企业发包,可以减少政府机构对企业的直接行政干预,保证发包的公正合理。同时,这种组成方式有利于协调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关系,解决与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问题。
然而,这种发包方的组成仍然是临时性的,组成人员在完成发包工作后可能回到原来的政府机构,导致发包组织不能完全超脱于各部门、机构的利益之上。这可能影响对承包合同执行过程中的监督,以及发包方在承包期内负责任的落实。此外,发包方的行为主体与签订合同时的行为主体不完全吻合,可能造成责任归属问题。
企业最高权力机构作为发包方的形式较为少见。这种方式的前提是企业具备最高权力机构,如董事会、理事会等。发包方的工作程序包括委派评估小组进行资产评估和测算标底,成立招标考评委员会,最后由最高权力机构向承包经营者颁发聘书、签订合同,并进行法律公证,行使监督权。
企业最高权力机构作为发包方能够直接代表企业,保证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通过承包合同建立的契约关系,保证承包经营者有明确而稳定的经营权力,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保证企业行政指挥的权威和效率。
然而,这种发包方的组成方式较为少见,因为需要企业具备最高权力机构。同时,一些企业可能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内部民意测验来选聘承包经营者。
发包方不应非法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发包方应尊重农民的意愿,在推行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过程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得强迫种植某种作物或购买指定农业生产资料。对于违约行为,发包方应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原状、排除妨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承包合同成立后,发包方不得擅自变更、解除合同。发包方如非法变更、解除合同,导致承包方损失的,应承担违约赔偿责任。
发包方不得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剥夺或侵害妇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于这些违约行为,发包方应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原状、排除妨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发包方应按合同约定的时间或条件交付承包标的物。如发包方未按时交付或拒绝交付,给承包方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违约赔偿责任。
施工企业应重视签订施工合同,完善专用条款,明确工程变更追加和工期顺延的计算方式等重要内容,以避免发包人拖欠工程款的纠纷。
施工企业应重视签证管理,特别是涉及竣工结算和工程索赔的签证资料。拿到签证可以对抗发包人的索赔要求,保护企业的利益。
根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通用条款31.2条规定,承包人在双方确定工程变更后14天内未向工程师提出变更工程价款报告,视为该变更不涉及合同价款的变更。因此,即使业主确认了工程量追加,但如果施工企业不及时提出变更工程款的报告,最终可能导致该工程款得不到认可。
根据《合同法》第286条规定,发包人未按照约定支付价款时,承包人可以催告发包人在合理期限内支付价款。如果发包人逾期不支付,承包人可以与发包人协议将该工程折价,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依法拍卖该工程。建设工程的价款将优先受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