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后果有哪些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审判程序 > 第一审普通程序法律知识

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后果有哪些

点击数:50 更新时间:2023-10-10

 
293318

证人不出庭作证的法律后果

一、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

根据新的刑事诉讼法第187条规定,如果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并且该证人证言对案件的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那么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此外,根据前款规定,人民警察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也应作为证人出庭作证。如果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证人若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将受到训诫,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还可能被处以十日以下的拘留。也就是说,在证人必须到庭作证的情况下,可以强制证人到庭,否则可以进行司法处罚。

二、证人不出庭作证的情形

以下情形可视为证人无法出庭作证的特殊情况:1. 年迈体弱或行动不便,无法出庭;2. 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3. 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4. 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无法出庭;5. 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在上述情形下,经人民法院许可,证人可以通过提交书面证言、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

三、法官决定证人是否出庭的考虑因素

在决定证人是否出庭作证时,法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证人出庭的必要性:如果证人只能证明事情的某个情节,而这个情节对定罪量刑没有关键作用,或者多个证人都证明同一件事,个别证人不出庭不会影响对事实的认定,或者证人证明的内容是控辩双方都认可的事实,那么证人出庭就没有必要。只有在控辩双方对证人证言有异议,而证人证明的内容直接影响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时,法院才会决定证人出庭。2. 证人出庭的可能性:如果法院决定证人出庭,但证人下落不明、在国外、身体行动不便或因病住院等情况下,法院无法对证人采取强制措施,也无法要求这样的证人出庭作证。3. 特殊证人的拒绝权:如果被告人的配偶、子女、父母作为证人,法院认为有必要,应当通知他们出庭,但同时要告知他们有权利拒绝出庭。是否出庭,由证人自己决定。以上是关于证人不出庭作证的法律后果的相关规定和考虑因素。
延伸阅读
  1. 证人不愿意作证怎么办?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并采取措施
  2. 劳动关系合适证人的定义
  3. 举证逾期的处理方式
  4. 被委托人作为证人的法律地位
  5. 关于车辆挂靠的责任承担问题

审判程序热门知识

  1. 行政处罚的定义和特点
  2. 关于变更诉讼请求时间的规定
  3. 管辖权异议的再审申请可行性分析
  4. 鉴定程序的启动方式及程序
  5. 开庭审理后是否可以申诉?
  6. 邻居损坏院墙:向城管大队投诉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7. 公示催告程序中的利害关系人及其权利
审判程序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