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处理原则解析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医疗事故 > 医疗事故处理 > 医疗事故处理程序法律知识

医疗事故处理原则解析

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4-05-11

 
272456
导读:大家都知道,在医疗活动中,医患双方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享有更多的主动权,比如处置权、处方权等。但是医患双方关系在本质上是民事法律关系,应当处于平等地位。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医患关系的平等原则

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医务人员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如处置权、处方权等。然而,从本质上说,医患关系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应当处于平等的地位。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民事活动中的当事人应当享有平等的地位;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侵犯。因此,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时,应当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

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公开是公正的保障,公正是公平的基础。公平首先体现在医患双方在处理过程中的地位平等,任何一方都不能享有额外的特权。其次,公平还体现在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例如,根据条例的规定,医疗机构有权保管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等特定资料,同时也规定了医疗机构未按照规定提供相关材料而导致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无法进行的情况下,应承担医疗事故责任。此外,在适用法律上也必须体现公平,不能针对同一争议事实对医患双方适用不同的法律。公正的适用法律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

程序公正

程序公正是保证实体公正的前提,在医疗事故处理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例如,条例规定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的组成以及从中随机抽取鉴定专家的程序规定,目的是确保专家可以客观地进行鉴定,不受到外部干扰。通过随机抽取的程序机制,可以实现公正的鉴定和处理。

实体公正

实体公正是指在处理医疗事故争议时,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适用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正确处理。公开虽然是形式上的要求,但具有实质上的意义。根据法制原则,内部规定不能调整外部法律行为。也就是说,内部规定和文件不能作为司法机关判案和行政执法机关实施行政处罚的依据。在处理争议时,必须采取公开的方式,包括公开的程序、证据内容和适用的法律。

便民处理医疗事故争议

条例将处理造成患者死亡或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责任确定为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这样做是为了减轻当事人申请事故处理的负担,减少因乘车、食宿而增加费用支出。将处理部门定在县市两级,既有利于处理部门的调查取证,也方便当事人陈述自己的理由。及时、便民不仅仅是为了节省时间和方便,还有利于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缓解和解决争议,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延伸阅读
  1. 医疗事故的处理与预防
  2. 医疗事故调解的方式
  3. 医疗纠纷赔偿协议书范本
  4. 医疗事故鉴定的原则
  5. 医疗事故精神赔偿标准的法律解析

医疗事故处理热门知识

  1. 乡镇卫生院医疗纠纷处理程序的法律术语及赔偿标准
  2. 医疗调解委员会的程序
  3. 正确认识《条例》和《民法通则》的关系
  4. 医疗机构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5.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流程
  6. 医疗纠纷处理:封存病历的重要性
  7. 医疗纠纷时间是不是挺长的
医疗事故处理知识导航

医疗纠纷解决方案

  1. 医疗事故行政处理
  2. 医疗事故赔偿的项目与标准
  3. 医疗产品损害纠纷
  4. 医疗损害责任纠纷
  5. 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权责任纠纷
  6. 医疗服务合同纠纷
  7. 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