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3-27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条例》主要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于医患纠纷中的医疗事故进行了规定。具体来说,该《条例》规定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程序,赔偿范围和标准,以及如何进入司法审判程序。法院在处理医疗纠纷案件时,应当参照执行该《条例》。
然而,法院处理医疗事故纠纷不仅限于《条例》的规定,而是以《民法通则》为主要法律规范。《条例》虽然符合《民法通则》基本法的精神,但它属于行政性法律规范,不属于民事实体法律规范。因此,《条例》只对构成医疗事故的案件进行赔偿,只是纠纷发生的行政调解解决纠纷的手段之一。大量的医疗纠纷案件仍需要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因此,《民法通则》作为基本法,其调整的范围应涵盖医疗损害赔偿。
按照民法一般原理,有损害即有赔偿,即“实际损失实际赔偿”。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参照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都是处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确定赔偿范围的法律依据。
新的《条例》对赔偿项目和标准做了具体规定。例如,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护理费、残疾生活补助费、残废用具费、丧葬费、被抚养人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等都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条例》相同,充分体现了直接赔偿的原则。
医疗事件指的是发生在医疗机构中,不属于针对患者采取治疗手段而导致的人身损害。有些医疗损害不构成医疗事故,但确实给患者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因此,应按照民事侵权赔偿的一般原则进行处理。
医疗意外是指医务人员难以预料和防范的损害后果。它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医务人员已经尽到了充分的注意义务,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了严格谨慎的操作,但由于患者的特殊体质或病情特殊而导致了损害后果。例如,患者对青霉素皮试阴性,按照常规剂量注射后仍然发生了过敏性休克,这是由于患者特殊的过敏体质引起的,属于医疗意外。二是损害后果的发生是医疗单位或医务人员难以防范的。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应当免除赔偿责任。
一般来说,许多治疗方式都存在并发症的风险,但是有些并发症可以通过正确选择操作方式、谨慎规范的操作和适当的治疗与术后护理来避免。只有少数并发症是难以避免的,例如腹部有菌手术后发生肠粘连,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胃溃疡后发生倾倒综合症等。对于被认定为难以避免的并发症,医院应当免除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