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3-11-25
原告陈某某诉称:
根据合作协议,原告与被告王某某、赵某某共同设立了被告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原告在公司成立后支付给被告王某某10万元人民币,并获得了王某某出具的收据。然而,当原告要求公司分红时,被告以公司亏损为由拒绝支付红利。原告后来发现自己的名字并未出现在工商登记的股东名册中。
原告认为,被告故意隐瞒了登记时的客观事实,导致原告无法成为合法的股东,无法享受股东的权益。因此,原告要求法院判决被告返还欠款10万元。
被告王某某与被告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辩称:
根据约定,原告与被告王某某、赵某某共同决定设立公司用于电子产品销售。注册资本为50万元,其中王某某出资30万元,陈某某出资10万元,赵某某出资10万元,王某某担任法定代表人。由于陈某某当时是国企员工,不适合成立公司,因此已经告知陈某某,工商登记的股东为王某某与赵某某。陈某某的投资款是明确的。
被告赵某某的答辩意见与被告王某某基本一致。
本案的焦点是原告所投入的资金是投资款还是作为借款给被告使用。
根据合作协议,陈某某显然是公司设立时的成员之一。王某某给陈某某开具的收据也明确表明是投资款。陈某某在公司成立后曾在公司工作,并参与了经营与管理。陈某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未对王某某开具的收条提出异议。因此,如果原告仅仅因为自己的名字未出现在工商登记部门的股东名册中,就认为自己无法成为《公司法》规定的股东,并要求返还10万元,这是缺乏依据的。
工商登记只是证权程序,而非设权程序。公司登记材料只是股东资格的表面证据。在出现出资等纠纷时,股东的确认不能仅依靠工商登记,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
尽管工商登记具有对外公示的效力,但对股东内部而言,工商登记并非确定股东地位的唯一依据。
《公司法》明确规定出资人应发出资证明书,股东应进行登记,但并未规定未经工商登记的出资人投入的资金不算作投资款。原告需要证明其投入公司的10万元是借款,而非投资款。如果原告无法证明其10万元为借款,其诉讼请求将无法得到支持。
本案中,陈某某实质上是公司的隐名股东。对于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发生的股权纠纷,应根据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对股东的资格进行实际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