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2-02
隐名股东是否会被确认为实际出资人,主要取决于与显名股东间是否存在协议。尽管该协议对公司没有约束力,但在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仍然具有效力。该协议不仅是隐名股东约束显名股东的依据,也是证明隐名股东实际出资的有力证据。根据上海市高院的规定,如果协议中未约定隐名股东为股东或承担投资风险,并且隐名股东未以股东身份参与公司管理或未实际享受股东权利,法院将不会认定双方之间存在隐名投资关系,而是按债权债务关系处理。
隐名股东的实际参与程度对于确认隐名投资关系至关重要。在实践中,一些隐名股东不参与公司经营,完全由显名股东负责,而另一些则以自己名义行使股东权利。由于公司的社团性质,其他股东有权知道公司的投资人是谁。隐名股东以自己名义参与公司经营并行使股东权利,是公司及其他股东知晓和承认隐名投资行为的证据。因此,许多法院将隐名股东是否实际参加公司经营作为确认隐名投资关系的重要条件。
中国法律对于某些行业和企业的股东身份有所限制。例如,外国自然人不得成为中外合资企业的股东。然而,在实践中,一些人采取隐名投资方式参与合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隐名股东如果向法院提起确认之诉,将不会得到法院的认可。对于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双方而言,都将面临较大的风险。
隐名股东的股份通常由显名股东代持。因此,显名股东持有的股份即为隐名股东的股份。如果存在股权代持协议,还可以根据该协议确定隐名股东的股份。
涉及隐名股东问题的纠纷处理时,应坚持“双重标准,内外有别”的原则,从公司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两个角度入手。
在处理公司内部关系引发的纠纷时,应主要遵循契约自由和意思自治的原则。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就权利义务分配达成的契约与一般的民事契约没有本质区别,只要双方意思一致且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就应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在公司内部,这种契约只改变了公司股东间的权利义务分配,不涉及公司以外的第三人利益。因此,只要这种契约属于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属于善意,就应确认该契约的法律效力,从而确认隐名股东的股东资格。
在处理公司外部法律关系时,应遵循公示主义原则和外观主义原则,维护交易秩序和保护善意第三人利益。公示主义原则和外观主义原则在追求效率的同时,确保商事主体的信用和正常的商事秩序。
在涉及第三人时,应首先迅速、准确、权威地判定隐名投资人和显名投资人谁是法律所确认的股东。因为登记的形式主要是对外,更容易供第三人判断和辨识。在与公司以外的第三人的争议中,对股东资格的认定比实际特征更有意义,也更容易辨识。股东在法律上表现的实质特征的功能主要是对内,用于确定股东间的权利义务。在解决股东间的争议时,实质特征的意义优于形式特征。签署公司章程反映行为人作为股东的真实意思表示,其效力应优于其他实质特征。因此,在与公司交易时,确认股东资格的凭证应是工商登记,显名投资人应被确认为公司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