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6-06
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存在一份协议。尽管该协议对公司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在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仍然有效。该协议不仅是隐名股东用来约束显名股东的依据,也是证明隐名股东实际出资的有力证据。根据上海市高院的规定,如果双方在协议中未约定隐名股东为股东或承担投资风险,并且隐名股东也没有以股东身份参与公司管理或未实际享受股东权利,双方之间的隐名投资关系将被视为债权债务关系。
在实际操作中,有些隐名股东不参与公司经营,完全由显名股东负责,而有些隐名股东则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股东权利。由于公司的社团性质,其他股东有权了解公司的投资者是谁。隐名股东以自己的名义参与公司经营并行使股东权利,是公司及其他股东知晓和认可隐名投资行为存在的证据。因此,许多法院将隐名股东是否实际参与公司经营视为确认隐名投资关系的重要条件。
中国法律和法规对某些行业和企业的股东身份进行了限制。例如,外国自然人不得成为中外合资企业的股东。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人采取隐名投资的方式参股合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隐名股东向法院提起确认诉讼,法院将不会认可隐名股东的地位。对于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双方而言,都将承担较大的风险。
正确的思路是直接适用《公司法》第71条第2款中关于对外转让股权的规定。首先,名义股东和实际出资人之间必须达成股权转让协议,然后才能讨论其他股东是否同意的问题。其他股东的同意才具有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贯彻名义股东是公司真正且合法股东的立场。其他股东过半数的同意不能代替显名股东做出处分意思和处分行为。隐名股东不能自行主导公司变更股权登记。毕竟,显名股东虽然名为“显名”,但这个定语并不会对其股东权利本身有任何限制,他拥有完整的股东权利。隐名投资关系仅适用于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隐名股东不能无权处分。如果名义股东不同意转让,即使存在股权转移义务约定,实际出资人也无法强制转让其股权。在这种情况下,实际出资人只能基于与名义股东之间的隐名投资合同关系,主张名义股东承担违约责任,并要求其履行合同约定的处分股权给付债务。通过法院判决的强制力代替名义股东处分股权的意思表示,从而实现股权处分行为,满足股权转让行为的要件,促使股权转移产生法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