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3-11-05
确认合同无效的诉讼属于确认之诉。
确认之诉需要考虑诉讼时效的问题。无效合同的确认受到诉讼时效的限制,这在法律上有明确的依据。从无效合同的惩罚性角度来看,也应受到诉讼时效的限制。然而,无效合同的确认受到诉讼时效的限制,并不会改变无效合同的性质。
合同当事人并没有享有确认合同无效的法定权利。只有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有权确认合同是否有效。合同效力的认定实质上是国家公权力对民事行为进行的干预。
合同以外的第三人如果希望通过起诉的方式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必须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的起诉条件。因此,第三人如果与诉讼标的没有利害关系或者仅有事实上的利害关系,则不能作为原告起诉。只有与涉案合同约定事项具有法律意义上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人,才能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确认合同无效纠纷”的诉讼。
合同无效的确认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当事人以合同有效为由起诉,法院主动审查确认合同无效;另一种是当事人请求确认合同无效。
合同成立后,能否产生法律效力,能否产生当事人所预期的法律后果,要视合同是否具备生效要件。
合同当事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以及缔约能力,才能成为合格的合同主体。如果主体不合格,合同将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即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应当真实反映其内心的意思。
合同不得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合同的内容必须合法,即合同条款中约定的权利、义务及其指向的对象即标的等,应符合法律的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二是合同的目的必须合法,即当事人缔约的原因合法,并且是直接的内心原因合法,不能存在以合法的方式达到非法目的等规避法律的行为。
合同还必须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合同生效所必须具备的形式要件。
因此,在请求确认合同无效的确认之诉范畴内,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合同的内容不能违反法律规定,也不能违反公序良俗,更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合同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这些都是合同生效的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