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1-12
挪用公款罪是指行为人未经批准或许可,违反规章制度私自动用公款的行为。挪用公款罪的立案管辖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挪用公款罪的立案管辖一般以犯罪行为发生地为准。即犯罪行为发生在某一特定地点,该地的司法机关拥有立案管辖权。
如果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后果在特定地点产生,该地的司法机关也可以行使立案管辖权。
挪用公款罪的犯罪主体如果是国家工作人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案件可以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立案审理。
总之,挪用公款罪的立案管辖主要取决于犯罪行为发生地、犯罪后果产生地和犯罪主体身份。
挪用公款罪在主观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挪用公款罪的行为人未经批准或许可,违反规章制度私自动用公款。挪用的非法性包括故意违反有关公款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故意违反有关公款使用的规章制度,未经合法批准、许可。
挪用公款罪的行为目的是为了使用公款,而非占有公款。行为目的包括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和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
挪用公款罪并不侵吞公款,而是准备归还,具有擅自借用的特性。即使挪用后无法归还,也不是出于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占有,而是出于行为人意志之外的客观原因造成的。
认定某一挪用公款行为是否构成挪用公款罪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行为人需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且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如果缺少上述条件之一,该行为人不能成为挪用公款罪的主体。
挪用公款行为需在依法从事公务过程中实施。
挪用公款行为需具有非法活动性、进行营利活动性和超过三个月未还性。
挪用行为涉及的款项需属于公款范围,包括货币、有价证券和特定款物。
对于营利型、未退还型的挪用行为,被挪用的公款数额需在一万元至三万元范围内。其中,公款数额不包括挪用时至案发前所生的利息。挪用行为的营利多少不影响对营利目的的认定。案发后行为人是否积极退还公款并不影响对挪用公款罪的认定,但退赃行为可作为量刑情节考虑。
对于非法活动型挪用公款行为,没有数额和时间上的限制。只要行为人将所挪用的公款用于从事非法活动,即视为非法活动型挪用公款行为。
挪用公款罪的挪用人与使用人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但并不影响对挪用人犯罪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