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7-23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挪用公款罪是一种经济犯罪,主要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等构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条的规定,挪用资金罪是指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或客户资金的行为。根据该条规定,挪用资金罪将依法定罪处罚。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并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如果挪用公款数额较大或超过三个月未还,或者进行营利活动,将构成挪用公款罪。根据该条规定,挪用公款罪将依法定罪处罚,刑期可从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到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且不退还,将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对于挪用资金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情况,将会被严厉处罚。
对于多次挪用资金归个人一般使用(非属营利活动或非法活动)的情况,如果每次挪用后都归还前一次挪用的资金,那么挪用的数额将以最后未归还的实际数额计算,挪用时间将从第一次挪用日开始计算,连续累计挪用时间。
对于多次挪用资金归个人进行一般使用未还或者前次挪用资金归还间隔一段时间又挪用的情况,挪用的数额应将多次挪用数额相加,而挪用时间只能按每次挪用的时间计算。如果挪用时间不超过三个月,则挪用数额不相加。
对于多次挪用资金进行营利活动或非法活动的情况,社会危害程度主要体现在挪用的数额上。因此,需要将多次挪用资金数额相加来确定是否构成犯罪。然而,如果多次挪用资金数额确实很小,或者尚未进行营利活动和非法活动,危害程度较轻微,可以不视为犯罪行为。
对于同时具备两种或三种形式的挪用资金行为的情况,不同形式的挪用数额不能相加。如果几种形式都构成犯罪,将以主要罪行为定罪,其他罪行将作为量刑情节,不进行数罪并罚。如果几种形式中只有一种构成犯罪,将以构成犯罪的行为定罪,其他行为将作为量刑情节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