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3-12-27
防卫过当的客体是指不法侵害人的人身权利,即不法侵害人依法受刑法保护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在这种情况下,不法侵害人具有双重身份,既是防卫对象,又是犯罪对象。中国法律支持对不法侵害人的某些权益造成必要损害的正当防卫行为。然而,不法侵害人也享有合法权益,这部分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因此,防卫过当行为损害了不法侵害人除了刑法允许可以反击、可以损害的部分权益之外,还损害了依法受保护的不允许损害的部分权益。因此,防卫过当本质上也是对不法侵害人的一种犯罪行为,只是其社会危害性较小。
防卫过当的客观方面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了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须的限度,并且造成了重大损害。首先,防卫过当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要正确理解“明显”这一词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具体考虑:
1. 防卫行为远远超出了制止不法侵害的必要范畴。例如,防卫人采取击伤不法偷窃者的行为仅限于制止偷窃行为,但如果采取杀死偷窃者的行为,就超越了防卫目的和防卫尺度,属于“明显”范畴。
2. 防卫强度远远超过了性质一般的不法侵害的强度。这主要通过比较防卫人所采用的防卫手段的强度与不法侵害行为的性质等因素来判断。此外,防卫过当的防卫行为造成了重大损害结果,防卫结果是否构成“重大损害”是区分防卫行为是否过当的主要因素。正当防卫与不法侵害是完全对立的,不造成不法侵害人一定的损害是不足以制止不法侵害的,而超过必要的限度,致人重伤或死亡的行为则构成了重大损害。
防卫过当的主体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单个公民。根据中国刑法第17条的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但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罪的,也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防卫过当所构成的犯罪中,既有已满16周岁的犯罪主体,也有已满14周岁但不满16周岁的犯罪主体。然而,防卫过当的主体一般是已满16周岁的人,因为已满14周岁但不满16周岁的人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一般无法正确判断防卫过当这种犯罪行为的性质。
防卫过当的主观方面是指防卫人对过当结果持放任、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态度。防卫过当是一种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因此,与其他犯罪一样,要求防卫人在主观上具有罪过。关于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刑法理论界存在不同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疏忽大意过失说:认为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只能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2. 全面过失说:认为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可以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也可以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但不能是故意。
3. 过失与间接故意说:认为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只有直接故意不能成为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
4. 过失与故意说:认为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可以是任何种类的过失与故意。
5. 故意说:认为防卫过当都是故意犯罪,因为防卫过当是故意造成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