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既遂,这个是意志之内控制了。但是,判断放火罪的既遂与未遂,不应以犯罪目的是否达到为标准,而应以行为是否符合本法规定的放火罪的全部构成要件为标准。根据法律条文,只要实施了放火行为,点着了目的物,引起目的物燃烧,使目的物有被焚毁的危险,即使由于意志以
未遂和犯罪集团是没有关系的,满足未遂特征即可。对于结果犯,行为人仅仅实现了其实施犯罪的故意,没有实现其犯罪的目的或犯罪结果的故意。不论行为和结果,都是刑法规定的作为犯罪客观方面要件的必要组成部分;
正因如此,《刑法》中的大部分犯罪并不以犯罪的动机、目的、个人是否取得财物为构成要件。如《刑法》第266条对诈骗罪的规定,并没有限定行为人骗取财物的动机或目的必须是据为己有,所以,在认定犯罪时,不能盲目地认为行为人为第三者尤其是为本单位而诈骗财物、或者将
(一)刑事案件的认定标准具有犯罪行为,且犯罪行为达到了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况。具体而言,刑事案件是达到犯罪行为要件构成,并且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的案件,而如果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因此只有达到上述
犯罪主体,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人,单位也可以成为部分犯罪的主体。犯罪客体,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构成该当性也称构成要件符合性,是指构成要件的实现,即所发生的事实与刑法条文规定的内容要相一
不纯正不作为犯实际发生了法益危害结果,不是犯罪未遂。通过分析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特定义务,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的成立要件已呼之欲出,那就是:首先,行为人负有特定义务。最后,危害结果与行为人的不作为之间具有必然或相当的因果关系。就本质而言,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与
单位犯罪的主体是复合主体,是由双重成份结合而成的主体,它既有别于单一主体,又不能把它分开看成两个主体。单位犯罪在客观方面要求,必须是实施了危害社会并且由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行为。在我国刑法学界对于单位犯罪的罪过形式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从渎职侵权罪案的类型看,以犯罪结果为犯罪成立条件的结果犯罪中,“多因一果”或“多果一因”的情况较为普遍,因果关系复杂;以行为完成为犯罪成立条件的行为犯中,决策、组织、指挥、实施环节较多,职权关系复杂;以情节严重为犯罪成立条件的情节犯中,动机、手段、后果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 一、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 证明对象,是指证明活动中需要证明的事实,又称待证事实或者要证事实。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主要是有关犯罪行为构成要件和量刑情节的事实。刑事诉讼法中没有直接规定证明责任的承担者,但是,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2条和第
即成犯追诉期限是“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由于刑法对不同种类和形态的犯罪所规定的构成要件不同,因而其犯罪成立之日的计算标准亦相应不同:。由此可见,连续犯和继续犯追诉期限的计算标准,为“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连续犯以连续实施数个相同行为为目的,每一个行为都可
刑事责任的根据,所要回答的是犯罪人基于何种理由承担刑事责任、国家基于何种理由追究犯罪人刑事责任的问题。因此,行为具备犯罪构成是刑事责任的法律事实根据。总的来说,刑事责任程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犯罪构成要件事实。 (二)哲学理论根据 犯罪人承担刑
犯罪既遂的类型有四种:结果犯、行为犯、危险犯和举动犯。结果犯是指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共同构成犯罪的客观方面。行为犯是指以完成危害行为作为犯罪客观要件的犯罪。危险犯是指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举动犯是指行为人一着手犯
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诬告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行为。构成该罪的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客体要件指的是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和司法机关正常活动;客观要件表现为捏造他人犯罪事实并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或采取其他方式引起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了共同犯罪的定义,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该条款揭示了共同犯罪必须具备的三个要件:。从犯罪的主观方面来看,构成共同犯罪必须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换句话说,交通肇事的“逃逸”行为仅对本
二者并非必然同时成立。《刑法》中的每一种犯罪都有其特定的犯罪构成要件。如前所述,行贿罪中当行贿人向国家工作人员给付财物表明其“谋取非法利益”的意志时,其行为已经完成,至于行贿人是否实际谋取到利益、受贿人是否愿意或实际收受到了财物并不能影响其行贿犯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