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逃出资是怎样认定的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股东 > 股东义务法律知识

抽逃出资是怎样认定的

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10-26

 
25470
与虚假出资不同的是,股东抽逃出资的手段更加“高明”,首先股东会确认出资,并且会将财物移交到公司,但之后再将资金抽出。那么,抽逃出资是怎样认定的?下面,就让手心律师网小编告诉你吧!

抽逃出资的认定及理解

一、抽逃出资的定义

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条的规定,抽逃出资是指公司的发起人或股东,在公司成立后违反公司法的规定,将其出资额全部或部分转移出公司的行为。相对于虚假出资而言,抽逃出资的认定较为明确。根据司法实践,抽逃出资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行为人为了设立公司,通过借款或贷款等方式取得资金作为出资,待公司成立后又将这些资金抽回;二是行为人在公司设立时按法律规定缴纳了出资,但在公司成立后为减少出资风险又将已投入的资金抽回。

二、虚假出资的定义

虚假出资是抽逃出资罪中的重要内容。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对虚假出资的理解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虚假出资是指公司的发起人或股东以欺诈手段取得公司股份但未缴纳相应财物;另一种观点认为,虚假出资是指违反公司法规定,未交付货币、实物或未转移财产权,欺骗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情形;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虚假出资是指对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或土地使用权出资的,故意高估或低估作价,然后再出资。

三、虚假出资的认定

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九条的规定,虚假出资与抽逃出资并列。虚假出资的具体表现是未交付货币、实物或未转移财产权,且仅限于这三种情形。此外,还要注意行为人的欺诈心理,即表面上看行为人已出资,但实质上未出资或未足额出资。在具体司法适用中,虚假出资罪的认定应根据《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确定的两种情形进行追诉:1. 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导致公司、股东、债权人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到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2. 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具备以下情形之一: a) 导致公司资不抵债或无法正常经营; b) 公司发起人、股东合谋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 c) 因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受过两次以上行政处罚,并再次实施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 d) 利用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所得资金进行违法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利用职权或地位获取公司股份的行为,应区分不同情况进行认定:对于他人实际出资并赠与公司股份的,应考虑是否构成受贿罪;对于未实际出资却获得公司股份成为股东的,可认定为虚假出资罪。
延伸阅读
  1. 公司借款是否构成抽逃出资罪的判断
  2. 抽逃出资罪量刑标准2024最新规定
  3. 刑法抽逃出资罪的认定
  4. 公司股东抽逃出资的认定
  5. 抽逃出资的民事责任有哪些

股东热门知识

  1. 以协商方式解决股东权益纠纷
  2. 债权债务转让股东的法律责任
  3. 隐名股东协议的无效情形
  4. 认缴制下抽逃出资罪
  5.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解决上市公司高管违规问题的契机
  6. 虚假出资的法律定义和行为特征
  7. 股东派生诉讼与股东直接诉讼的区别
股东知识导航

公司法纠纷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合伙清算纠纷
  3. 公司破产纠纷
  4. 新三板交易纠纷
  5. 融资纠纷
  6. 公司设立纠纷
  7. 股权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