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1-15
新公司法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但该制度在具体适用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新《公司法》并未对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具体适用情况进行明确规定。因此,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法律实践,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对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和条件进行细化。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相关权利主体提起权益保护诉讼,也有利于人民法院的立案和审理工作。
新《公司法》仅规定了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对债权人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时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但未提及滥用行为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的损害赔偿问题。在国外法律实践中,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不仅适用于股东严重侵害债权人利益的情况,还适用于股东违反社会责任的情况,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障非自愿债权人得到充分补偿。因此,可以通过修改公司法或进行扩大性司法解释,将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造成社会公共利益损害的情形纳入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范围。
在未来制定《民法典》时,应充分考虑《公司法》的立法规定和相关司法实践,确立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通过概括式和列举式的规定,解决债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受侵害的问题。
为了从整体上完善制度,防止滥用公司独立人格行为者利用法律漏洞,有必要在《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银行法》以及《公司注册登记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规范中完善信息披露、资格审查等制度,加强中介机构的法律责任,以防止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行为发生。此外,为防止“关联企业”利用公司独立人格规避债务,还应通过加强《税收征收管理法》对公司纳税行为进行规范。在处理公司财产不足以支付民事赔偿金和罚款、罚金的情况时,需要协调好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的关系。新《公司法》已明确了先行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体现了公司赔偿中民事责任优先的原则,也体现了私法优先于公法的理念。这种协调关系不仅适用于税法与公司法的情况,也适用于其他公法与公司法的情况。
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引进的,该制度的引进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困扰的“公司问题”。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除了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外,通过适用该制度解决“公司问题”的想法过于乐观。股东作为个人,其收入水平和财产状况甚至比公司更难掌握,债权人无法了解股东的具体情况。当公司面纱被揭开,债权人追索股东责任时,股东可能采取各种措施转移或隐藏财产。因此,建议尽快建立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当公司面纱被揭开且被追究责任的股东名下无可执行财产时,其信用记录将受到影响,以防止股东转移或隐藏财产,逃避债务。这是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有效应用的配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