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5-01-30
大宗交易制度是为了促进重组和兼并,并完善场外交易市场体系,增加有价证券的流动性而引入的一种交易制度。简单来说,大宗交易制度是为了处理一次性交易规模远大于市场单笔成交规模的交易行为而设立的。
大宗交易制度是海外交易所普遍使用的一种交易机制。当买卖双方都有大量的某只个股的交易需求时,如果通过二级市场撮合交易,不仅时间和成本难以控制,还容易引起股价和成交的异常波动。因此,买卖双方可以选择通过市场外协商的方式,面对面地直接确定是否交易,然后通过某一券商席位报交易所成交。这种方式简化了交易手段,有利于控制交易成本,同时也增强了证券的流动性。
过去,我国股权结构相关的一次性大笔交易需求通常出现在公司的重组、改制、兼并、收购等行为中。这些行为往往在国有股或法人股股东之间进行,而这些股份是不流通的,不需要通过二级市场完成,而是通过场外交易进行。因此,长期以来,大宗交易制度在我国被忽视。随着国有股减持工作的推进,证券市场的流通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但是解决流通问题后,大宗交易需要在流通股股东之间进行,如果按照现有的撮合交易制度,将会面临困难。因此,引入大宗交易制度是一种制度先行的进步。
大宗交易制度的引入将带来以下方便:
大宗交易制度为上市公司的重组与兼并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大宗交易制度的引入完善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场外交易市场体系,使市场更有层次。
大宗交易制度增加了有价证券的流动性,有利于推出更多金融创新工具。
然而,交易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通过它完成的交易行为都是健康的。大宗交易制度也可能为传统庄家的建仓、倒仓、分仓等行为创造更便利的条件,尽管受到信息披露方面的约束。但这并不是交易制度本身的问题,从完善市场功能的角度来看,大宗交易制度的引入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