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发布减持新规,限制大宗交易“过桥减持”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公司法 > 公司组织结构 > 股东大会法律知识

证监会发布减持新规,限制大宗交易“过桥减持”

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5-03-15

 
405435
?限售股就是与限售相对应,取得流通权后的非流通股,由于受到流通期限和流通比例的限制,被称之为限售股。证监会为了更好的保护那些流通股的股东利益,就对非流通的股票的上市交易进行了一些限制。近日,证监会出台了解禁限制股的新规,那么究竟是好是坏呢?下面由手心律师小编为大家整理。

证监会最近发布了减持新规,旨在应对即将到来的“解禁潮”并缓解市场的担忧。根据Wind资讯的统计数据,截至5月31日,2017年全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减持股份数共计68.43亿股,参考市值为802.84亿元,其中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减持的股本市值达到675.28亿元,占全部减持规模的84.16%。

大宗交易受到新规制约

去年1月,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重点关注了集中竞价交易和协议转让这两种减持方式。然而,减持新规并没有提到大宗交易这一重要减持途径,导致近一年半以来该类大宗交易减持更加活跃。

截至5月30日,2017年全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减持股份数共计68.43亿股,参考市值为802.84亿元,其中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减持的股本市值达到675.28亿元,占全部减持规模的84.16%。

在减持新规出台之前,大宗交易资深人士对此表示担忧。他们指出,与当前股价相比,重要股东在大宗交易中通常以折价的价格与接盘方进行交易。而接盘方在以低价获得股票后,完全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出售。

兴业证券也在研报中提到,根据机构投资者的反馈,他们担心减持新规“关了大门,而减持则从侧门溜走”。也就是说,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转让之后,大宗交易接盘者可以直接在二级市场卖出,或者多次转手“化整为零”,最终仍然会对二级市场造成抛压。

虽然证监会的减持新规中设置了“防规避”条款,专门遏制相关主体通过协议转让“化整为零”、“曲线减持”。然而,从目前来看,大宗交易也可能存在类似的“化整为零、曲线减持”情况。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也需要相应的监管措施得到进一步完善。

首发限售股减持压力骤降

根据减持新规,监管范围扩大,首发前股东也将受到与大股东和董监高相同的规则约束。同时,根据原有的减持限制比例,新增规定了大股东和特定股东在三个月内集中竞价减持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大宗交易减持不得超过总股本的2%。换句话说,端午节后,次新股首发限售股的抛售压力将大幅降低。

从5月31日到今年年底,涉及260家公司的343亿股限售股将解禁。而5月31日解禁的首发限售股包括吉祥航空、东兴证券、高伟达、四方精创以及天顺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规定只限制单一限售股股东在二级市场减持不得超过总股本的1%。但如果涉及多个股东持股且持股比例较低的情况,股价同样会受到减持的冲击。

定增股解禁:至少锁定万亿元减持筹码

2017年A股定增股解禁市值将达到14571亿元,较2016年的10198亿元增长约42.88%。定增股解禁规模再度扩大到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8.27%,创下新高。

按照原有规则,从6月1日至今年年底,将有约9220.25亿元(最新市值)的定增股份解禁。根据新规,即使只考虑“锁定期满后12个月内只能减持一半”的要求,仍有约4610亿元的定增筹码需要继续锁定。

如果进一步推迟时限,目前已经实施的定增中,约有1.72万亿元股份将按照原规则解禁。根据新规,其中8616亿元的筹码将无法立即套现,需要再持有12个月。

可以看出,在未来19个月内,约有1.32万亿元的定增股份将延后12个月才能获得减持机会。

“减持十条”全面规范股东行为

关于此次修改完善减持制度的总体思路,证监会表示,遵循“问题导向、突出重点、合理规制、有序引导”的原则,全面考虑、平衡兼顾,既要维护二级市场稳定,又要关注市场流动性,关注资本退出渠道是否正常,保障资本形成的基本功能作用的发挥;既要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又要保障股东转让股份的应有权利;既要考虑顶层制度设计,又要及时防范和堵塞漏洞,避免集中、大幅、无序减持扰乱二级市场秩序,冲击投资者信心。

新规中的限售股减持新规可概括为“减持十条”,具体包括:

1. 鼓励和倡导投资者形成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强调上市公司股东应严格遵守相关股份锁定期的要求,并履行相关承诺。

2. 完善大宗交易制度,防范“过桥减持”。明确有关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股份时,出让方、受让方的减持数量和持股期限要求。

3. 引导持有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的股东在股份锁定期届满后规范、理性、有序减持。明确持有非公开发行股份的股东,在锁定期届满后12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应符合证券交易所规定的比例限制。

4. 进一步规范持有首次公开发行前发行的股份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的股份的股东的减持行为,要求每3个月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的该部分股份总数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

5. 健全减持计划的信息披露制度。明确减持的信息披露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上市公司大股东、董监高转让股份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报告、备案、披露制度,防范和避免利用信息披露进行“精准式”减持。

6. 强化上市公司董监高的诚信义务,防范其通过辞职规避减持规则。

7. 对专注于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创业投资基金,在市场化退出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

8. 明确大股东与其一致行动人减持股份的,其持股应合并计算,防止大股东通过他人持有的方式变相减持。

9. 加强证券交易所的一线监管职责,对于违反证券交易所规则的减持行为,采取相应的纪律处分和监管措施。

10.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减持行为,对于利用减持进行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加强稽查执法,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严格追究违法违规主体的法律责任。

延伸阅读
  1. 什么是信托融资
  2. 限售股个人所得税政策
  3. 可交换公司债券期限是多久
  4. 限售股个人所得税清算退税应该递交哪些材料
  5. 新三板股票质押融资

公司组织结构热门知识

  1. 关于扩大公司经营范围的董事会决议
  2. 公司地址变更的决定权限
  3. 董事会与股东大会都有什么区别
  4. 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关系及区别
  5. 董事长有权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吗
  6. 子公司设董事会:法律要求吗?
  7. 股东会能否代替董事会行使职权
公司组织结构知识导航

公司法纠纷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合伙清算纠纷
  3. 公司破产纠纷
  4. 新三板交易纠纷
  5. 融资纠纷
  6. 公司设立纠纷
  7. 股权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