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并购后的法律后果有哪些,有哪些法律风险
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3-09-21
一、并购法律后果
1.收购成功
根据《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当收购人所持有的被收购的上市公司股份比例达到50%时,即为收购成功,收购人取得被收购公司的控制权。完成收购行为后,如果被收购公司不再符合公司法规定的条件,则应根据法律规定变更其企业形式。
2.收购失败
当要约收购期满后,如果收购人持有的普通股未达到该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总数的50%,则视为收购失败。收购要约人除了可以发出新的收购要约外,每年购买的该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数量不得超过该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总数的50%。
3.公司合并
根据证券法第99条的规定,当收购行为完成后,收购人与被收购公司合并,并将被合并公司解散,被解散公司原有的股票由收购人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更换。
二、法律风险
⑴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法律风险
信息不对称指交易双方在并购前隐瞒一些不利因素,待并购完成后给对方或目标公司带来不利后果。在现实中,被收购一方常常隐瞒一些影响交易谈判和价格的不利信息,如对外担保、对外债务、应收账款实际无法收回等。完成并购后,这些不利因素可能给目标公司带来巨大的潜在债务,使得并购公司遭受重大损失。
⑵违反法律规定的法律风险
作为为并购提供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士,律师应注意确保并购过程中尽量不违反法律规定。这主要体现在信息披露、强制收购、程序合法性、一致行动等方面,违反规定可能导致收购失败。例如,在上市公司收购中,如果董事会未就收购事宜可能对公司产生的影响发表意见,或者独立董事未单独发表意见,可能导致程序不合法。
⑶反收购风险
由于有些并购并非双方情愿,目标公司在面临敌意收购时,董事会必然采取一些反并购措施。某些反收购措施可能对公司股东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关注过度管理层的利益,并且可能与法律相冲突,导致并购双方都遭受损失。
⑷认清并购可能产生的纠纷,分析其法律风险
公司并购可能产生的纠纷主要包括:产权不明、主体资格不符合要求导致的纠纷;行政干预引发的纠纷;利用并购进行欺诈的纠纷;员工安置引发的纠纷等。律师应认真分析这些纠纷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