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农转非”的农村集体土地补偿纠纷
点击数:45 更新时间:2023-12-04
农转非的农村集体土地补偿纠纷及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相关政策文件的精神,农户在农转非过程中,发包方不得随意收回“农转非”农户的责任田,除非经过双方协商一致同意。这些政策主要涉及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提倡“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规定。然而,如果承包方自愿退出责任田并经过发包方同意,则可以依法准许其退出。
另一种观点认为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法规《广西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集体土地所有者可以收回农户转为非农户口后的责任田、水面、自留地、自留山以及拆迁住宅后腾出的宅基地。由于广西属于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中央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规定不适用于该地区。因此,根据地方法规规定,集体土地所有者有权收回土地使用权。
我们的观点
首先,根据《土地承包法》的基本原则,发包方在承包期内不得任意收回土地,国家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物权保护。只有当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时,发包方才可以收回土地。其次,在承包期内,农户自愿将承包地交回发包方时,必须符合法定形式要件,即提前半年以书面形式通知发包方。这是因为承包方交回承包地是一项重大决定,必须慎重对待,所以采取书面形式是必要的。随着《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得到了法律的保护。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收益应得到保护。然而,《农村土地承包法》在强调发包方收回承包地的权利和迁入城市居住的农民返还承包地的义务时,却忽视了退出成员权农民的利益补偿问题。这种立法不仅违反了公平公正原则,也违背了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假设。
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用补偿依据问题
该案例引起纠纷的首要问题是村集体对征用土地的补偿依据不明确。如果能够明确土地征用补偿的依据,其分配补偿的条件也将明确,其他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1、土地征用补偿的定义
土地征用是指国家出于经济、文化、国防建设以及兴办社会公共事业的需要,对非国家所有的土地进行强制有偿的征购和使用,其中主要体现在国家对集体土地的征用上。土地征用补偿是指行政主体的合法土地征用行为导致被征用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遭受特别损害时,由国家承担补偿责任的制度。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土地征用补偿是针对因失去土地而遭受的损失给予的补偿。
2、世界各国的土地征用补偿规定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对给予原土地权利人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相应的补偿。一般来说,土地权利人可以获得合理的土地征用补偿,主要包括土地征用费和土地补偿额。各国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存在一定差异。例如,美国的土地征用补偿规定不仅补偿被征土地现有的价值,还考虑到土地未来价值的补偿,并补偿因征用而导致相邻土地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损失,充分保障土地所有者的利益。英国的土地征用补偿以市场价为基础,补偿原则是相等补偿,恢复原状。德国的土地征用补偿范围包括土地或其他标的物损失的补偿、营业损失的补偿以及征用标的物上的一切附带损失的补偿。日本的土地征用补偿以个别支付为原则。总的来说,各国的土地征用补偿规定具体清晰,补偿的依据是土地征用所造成的经济及其他损失,与是否参与公益事业无关。
3、我国土地征用补偿的规定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土地时应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虽然我国的规定相对概括,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但其补偿的依据是明确的,即补偿原土地的损失。因此,土地补偿费是国家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时直接支付给土地的补偿费用,其实质是对土地收益的补偿,而不是对参与公益事业的补偿。在进行补偿分配时,必须考虑与土地有关的人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