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疑人有哪些行为可认定可能对举报人实施打击报复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国际公法 > 国际争端解决机制 > 国际争端强制解决方法法律知识

嫌疑人有哪些行为可认定可能对举报人实施打击报复

点击数:32 更新时间:2022-05-10

 
225849
犯罪嫌疑人具有:扬言或者准备、策划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采取其他方式滋扰被害人等行为,可以认定为“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关于嫌疑人有哪些行为可认定可能对举报人实施打击报复的问题,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详细解答。

一、嫌疑人有哪些行为可认定可能对举报人实施打击报复

1、犯罪嫌疑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

(1)扬言或者准备、策划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

(2)曾经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要挟、迫害等行为的;

(3)采取其他方式滋扰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的正常生活、工作的;

(4)其他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情形。

2、法律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一百三十二条

二、报复陷害罪和打击报复证人罪的界限

1、犯罪客体不同。打击报复证人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和公民依法作证的民主权利。

2、犯罪的客观方面不同。打击报复证人罪的客观表现为对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的行为。既可以是行为人利用手中职权,假公济私,对证人进行打击报复,也可以是行为人没有利用职权而对证人采用恐吓、行凶、伤害等手段进行报复。打击报复证人罪侵害的对象只能是依法作证的证人。

3、主观方面不同。两罪的主观特征都表现为直接故意,但行为人具体的故意内容不同。打击报复证人罪的行为人出于报复证人的目的,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会妨害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和侵害证人的合法权益,却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报复陷害罪的行为人则出于报复陷害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的目的,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侵害上述人等的民主权利,妨害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却希望其结果的发生。

延伸阅读
  1. 妨害作证罪和打击报复证人罪的区别
  2. 打击报复证人罪
  3. 如何判处打击报复证人的惩罚
  4. 打击报复证人罪新探
  5. 如何打击报复证人行为及罚则

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热门知识

  1. 仲裁与调解相结合——我国仲裁的特色
  2. 律师在办理仲裁案件时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
  3.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普遍承认
  4. 涉外仲裁和其他争议解决方式
  5. 我国涉外仲裁的司法支持和监督
  6. 国际商事管辖权异议概述
  7. 遇到自然灾害或申请人重病的情况,复议申请期限能延长吗
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