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7-08
从法律角度来看,承办保证保险业务的保险人必须经过国家保险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批才能合法从事该业务。
保证保险主要针对一般财产保险中的不保险风险。
保证保险合同涉及到投保人、保险人和被保证人三方的身份,一旦成立,不可随意解除。
这种观点认为,保证保险合同具有保障买卖合同履行的功能,但并非担保方法。保证保险合同在目的、责任性质、保护方法和运作机制等方面与保证合同存在本质区别。
这种观点认为,保证保险合同是以保险为名义,实际上是一种保证合同。例如,当债务人向银行借款时,银行为了保障贷款安全,让保险公司介入并约定债务人向保险公司支付一定金额。当债务人未能履行还款义务时,保险公司先行履行后再向债务人追偿。这种观点得到了最高院的支持。
这种观点认为,保证保险合同既具备保险合同的特征,又具备保证合同的特征。投保人、银行和保险公司在保证保险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保证保险合同具有保险合同和保证合同的双重属性”这种观点并不可取。因为从法律效力上看,《担保法》和《保险法》都是民事单行法,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而从立法目的上看,《担保法》和《保险法》是针对不同法律行为的规范,不能同时适用于同一法律行为。因此,“保证保险合同是保证合同”这种观点更为合理,因为保证保险合同不符合《保险法》规定的三项法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