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3-14
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是两种不同的法律概念,它们在解决问题、制度目的和制度意义上存在差异。
无因管理是指在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的情况下,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法律事实。在这种关系中,有一系列问题需要加以规定:管理人应有权请求返还为管理事务支出的必要费用;管理人有义务交还因管理事务所获得的利益;管理人有义务及时向本人通知管理事务的事实和进展情况;管理人违反上述义务给本人造成损害时,应承担赔偿责任;管理人因管理事务而受到其他损失时,有权请求本人予以赔偿。这些问题只有无因管理制度才能涵盖。而不当得利制度只能解决其中的管理费用的偿还和因管理事务所获得的利益的返还,无法涉及其他问题。
不当得利制度的目的在于使受益人返还不当得利,因此在受益人为善意时,返还的范围仅限于"现存利益"。如果受益人未获得利益或因其善意使所获利益丧失,则不存在返还问题。而无因管理中,管理人很可能支出必要费用,但未必获得利益。若以不当得利制度取代无因管理制度,则不利于对管理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无因管理是立法鼓励助人为乐、危难相助、见义勇为风尚的产物,其制度意义在于划清侵权行为和互相帮助行为的界限。相比之下,不当得利制度则不具备同样的目的与功能。
因此,在判断一个法律现象是无因管理还是不当得利时,可以从主观角度予以判断:如果行为人是为了他人利益而进行管理行为,则属于无因管理;如果行为人在主观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在客观上给他人带来利益,给自己带来不利益,则构成不当得利。
无因管理是指在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的情况下,为避免造成损失(包括自己和他人,或仅为他人)而主动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法律事实。在无因管理中,管理人享有请求本人偿还因管理事务而支出的必要费用的债权,而本人负有偿还该项费用的债务。无因管理是一种法律事实,为债的发生根据之一。无因管理之债的产生是基于法律规定,而非当事人意思。
不当得利是指在没有合法根据或事后丧失了合法根据的情况下,因致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应负返还的义务。例如,在售货时多收货款或据为己有拾得遗失物等情况。取得利益的人称为受益人,遭受损害的人称为受害人。受益人与受害人之间因此形成债的关系,受益人为债务人,受害人为债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