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制度有什么区别
点击数:25 更新时间:2025-02-13
在我国的诉讼制度当中一直都存在着抗辩权, 而往往行使抗辩权的都是属于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对于对方的控诉提出抗议的情况以及类似的其他法律适用情况,比如合同履行当中就可以行使不安抗辩权,那么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制度有什么区别?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制度的区别
前提条件的区别
根据《民法典》和《合同法》的规定,行使不安抗辩权的前提条件是双方当事人履行债务的时间有先后之别。而预期违约制度不以双方当事人债务履行的先后顺序为前提,无论双方是否有先行履行义务的约定,任何一方都可以在对方预期违约时中止履行合同并寻求法律救济。
行使权利主体的区别
行使不安抗辩权的主体仅为一方当事人,具有特定性,即先行履行合同义务的一方。而预期违约可以由合同的任何一方提出。
行使权利所依据的原因的区别
行使不安抗辩权的根据是后付款义务人的履行能力明显降低,存在无法履行付款义务的现实危险。这包括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谎称有履行能力的欺诈行为,以及其他可能导致丧失履行能力的情况。而预期违约所依据的理由是一方明示不履约,并且债务人在准备履约过程中的行为表明其将不履约。
时间要件的区别
不安抗辩权要求应当先履行一方当事人的合同义务已到履行期。如果先履行一方当事人的合同履行期限尚未到期,可以根据期限规定进行抗辩,不必援用不安抗辩权。而预期违约中,违约的时间必须是在合同有效成立之后至履行期限届满之前。
法律救济的区别
在预期违约制度中,当一方明示违约时,另一方可以根据自身利益选择解除合同并要求赔偿损失,或者忽略对方的提前违约而继续保持合同的效力,等待对方在履行期届满时履约。而在不安抗辩权制度中,先行履行一方的救济方式是中止合同履行,但一旦对方提供充分的担保,则应继续履行自己的债务。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自2021年1月1日起生效,不安抗辩权的规定被纳入其中。此前生效的《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于2020年12月31日失效。因此,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制度在生效日期、前提条件、行使权利主体、行使权利所依据的原因、时间要件和法律救济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