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5-30
遗失物是指占有人确定但占有人丧失了占有的动产。遗失物不是无主物,它是有人所有但无人占有的动产。与无主物不同,遗失物不能通过先占取得所有权。只有动产才能被认定为遗失物,因为不动产的位置是固定的,即使被其他物品覆盖也不能被视为遗失。然而,某些财产权利证书,如提单、仓单、记名证券等,可以被视为遗失物。
丧失占有是指占有人失去对物的实际支配能力。占有状态是否丧失应根据客观情况和社会观念来确定。然而,这种实际支配能力的丧失必须是确定的,仅仅因为一时无法实现支配能力而不被视为占有的丧失。例如,手上的物品从高楼掉下,自己的动物进入他人的领地,应该允许所有人或占有人寻回,这不被视为遗失物。
在自己居住的房屋内(包括自有房和租借房)忘记放置在何处的物品也不属于遗失物,因为物品仍然处于权利人的支配之下,所谓“房屋不丧失任何占有”。占有的丧失不论是由于占有人的疏忽还是其他原因,都不重要。然而,占有的丧失不能是出于有权处分人的意愿,也不能是因他人的侵夺。自己抛弃的物品不属于遗失物。直接占有人或占有辅助人抛弃占有物而未经占有人或其主人同意,对间接占有人或主人而言,都属于占有的丧失。然而,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抛弃物品,是否构成所有权的放弃需要代理人承认,此时可能只产生占有的丧失结果。在人群拥挤的城市地区失落随身携带的物品,可以立即认定为遗失物。
这意味着原占有人已经失去对物的占有,该物还没有被任何人占有。无人占有的原因并不重要。如果一直有人占有,无论占有人是否意识到这种占有的存在,都不构成遗失物,而可能构成遗忘物、赃物或误取误占物。这里的“无人占有”特指在被拾得人拾得之前遗失物的状态。一旦被人发现并占有之后,往往被称为“拾得物”,但这并不改变其为遗失物的本质。
对于遗忘物的定义,法学界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学者认为,遗忘物是指物主有意识地放置在他人私宅或车船飞机上却非故意地遗留或遗忘的物。然而,这种定义将遗忘的地点限定为“他人私宅或车船飞机”,有些偏颇。另一位学者认为,遗忘物是指所有人有意识地放置在某地却非故意地遗留或遗忘的物。然而,将遗忘物的权利人统一定义为“所有人”也有一些不妥之处。
实际上,刑法学者从侵占罪的犯罪对象和客体出发,对于遗忘物的概念有着较多的讨论。然而,关于何为遗忘物的认识仍然存在差异。有学者认为,遗忘物是指本应携带但因遗忘而没有带走的财物,例如在乘坐出租车时遗忘在车内的财物,或者在商场购物时遗忘在柜台的财物等等。需要注意的是,遗忘物与遗失物是不同的概念。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里的遗忘物,也称为遗失物,是指非出于占有人或所有人之本意,偶然失去占有的动产,具备以下两个条件:首先,丧失必须是非出于占有人或所有人之本意;其次,丧失必须是偶然的。
显然,由于出发点不同,刑法学者对于遗忘物的概念往往与民法学者所说的“遗忘物”甚至“遗失物”混淆,这在讨论相关问题时会产生概念和语义的冲突。
拾得遗失物是指发现并实际占有该遗失物,这是发现和占有两个行为的结合。发现是指认识物品所在的地方,而占有是对物品在事实上的支配和控制能力。发现和占有两者缺一不可构成拾得。需要注意的是,拾得并不一定要求拾得人在物理上支配物品,只要符合一般社会观念即可。拾得遗失物是一种实际行为,拾得人是否具有行为能力不重要。即使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仍然可以成为拾得人。
拾得行为通常是无因管理行为,诚实的拾得人是出于他人利益而进行管理的,这构成了无因管理。不诚实的拾得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认为是拾得无主物而进行拾得的,这不构成无因管理。法律对于拾得遗失物的规定与无因管理有所不同,因此,无因管理的规定只能作为补充适用。
拾得行为必须是合法的,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拾得人必须是占有遗失物的人,但拾得行为也可以由他人代为进行,以发出指示的人为拾得人。如果拾得行为由占有机关或占有辅助人进行,并且在占有辅助关系范围内,那么应该以所属机关为拾得人。但如果与所属机关的指示无关,则属于个人行为,由行为人为拾得人。如果有多个人占有拾得物,那么他们都是共同的拾得人。
有偿付酬也有例外情况,指根据法律规定,某些拾得人不得享有归还遗失物的报酬。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某些拾得人的职责就是保护公民财产,如果允许他们获得报酬,将违背社会宗旨,因此各国立法都对此进行了限制。例如,日本的《遗失物法》规定,国库或其他公法人不得要求酬劳金(第4条);德国民法典规定,拾得人为机关或交通机构的公务员,或者拾得人违反交存义务时,无权要求报酬(第978条);瑞士民法典第722条第3款规定,在住房、承租人或公共场所管理机关的住宅或管理的公共场所拾得遗失物时,无权要求拾得报酬。在中国的立法中,应该对此进行限制,具体情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团体法人不得要求报酬”,对于有维护公众财产安全义务的公民,在执行职务过程中拾得遗失物不得享有报酬。这些拾得人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服务,因此不应该获得报酬。
第二,没有尽归还拾得物的义务的拾得人不享有获取报酬的权利。如果拾得人侵占遗失物,违反了应尽的义务,如通知、报告、保管、交付义务,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那么他就丧失了费用补偿和报酬的请求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