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合同成立疑难问题研究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11-10
问题之提出
保险合同成立的时间对当事人双方的权益影响巨大。在我国保险法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关于保险合同成立的问题存在诸多争议,如何判断保险合同的成立要件及时点仍没有一致的结论。这不仅影响了保险业者的经营,也导致了合同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同时也给保险监管带来了困难。这些争议的根源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13、14、57条等有关保险合同成立的规定,这些规定既没有考虑到保险惯例和实践中的运作方式,也存在体系混乱、相互冲突的问题。因此,自2004年12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启动“保险法第二次修改工作”以来,将“保险合同成立问题”列为重点修改议题。鉴于此,本文拟针对我国保险实务中有关保险合同成立的疑难问题,提出一些观点,希望能对正在进行的“保险法第二次修改”工作有所帮助。
保险当事人合意之内容:保险法第13条第1款与第19条之关系如何解释适用
订立保险合同是属于法律行为分类中的双方行为,是指相对立的意思表示趋于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因此,保险合同的成立要件应适用于民法中关于一般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即当事人、标的(内容)和意思表示三者必须同时具备。《保险法》第13条第1款规定了保险合同的成立条件:“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经保险人同意承保,并就合同的条款达成协议,保险合同成立”。根据这一规定,保险合同必须有双方当事人,这是毫无疑问的。至于意思表示,由于在保险合同的订立过程中,双方当事人会有多种意思表示,不能一概而论。《保险法》第13条第1款只是针对保险惯例上的通常情况进行了规定,对于例外情况,则不能拘泥于该规定,而应根据一般合同法对其进行解释,这是显而易见的。有疑义的是,《保险法》第13条第1款中的“合同的条款”指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当事人双方的合意范围究竟是全部合意还是部分合意?这个问题本质上就是保险合同的“必要之点”和“非必要之点”的区分以及对保险合同成立的影响。在我国的保险法理论研究中很少涉及这个问题,因此值得深入研究。毋庸置疑,保险合同的内容相当复杂。根据一般合同法原理,可以将保险合同的内容分为“必要之点”和“非必要之点”。所谓“必要之点”,指的是构成契约类型特征上不可缺少的部分,而“非必要之点”则相反。从契约类型论的观点来看,契约的主要给付义务即为构成契约类型特征上不可缺少的部分。那么,保险合同的“必要之点”是什么呢?我国学者大多以《保险法》第19条的规定为判断依据,该条规定了保险合同应当包括的事项,包括保险人名称和住所、投保人、被保险人名称和住所、保险标的、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保险期间和保险责任开始时间、保险价值、保险金额、保险费以及支付办法、保险金赔偿或者给付办法、违约责任和争议处理、订立合同的年、月、日。对于上述规定,我国学者在解释上大多认为,《保险法》第19条所列举的事项是保险单中必须载明的“法定条款”,因此应当解释为保险合同的“必要之点”。他们的理由是:“对于一般保险来说,当事人的姓名、保险标的、事故(危险)的种类、保险金额、保险期间、保险费、订约日期等都是保险单上必须载明的;如果有遗漏,就属于契约内容不完备,往往可以认为契约在实质上没有成立,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问题。但其他各项,则无论是否载明都不会影响契约的效力。”我认为,上述观点将《保险法》第19条所列举的事项全部解释为保险合同的“必要之点”是不妥当的。因为从一般合同法原理来看,契约的“必要之点”应该从契约类型论的观点考虑,即契约的主要给付义务。按照这个标准,《保险法》第19条所列举的事项并非全部与保险合同的主要给付义务有关。因此,《保险法》第19条的规定只是起到“提示”的作用,即保险法仅仅是将保险实务中保险单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列示出来,并没有强制规定保险单缺少上述事项的效力。因此,将《保险法》第19条的规定作为判断保险合同“必要之点”的依据是有待商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