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10-20
故意损毁文物罪是指违反文物保护法规,明知是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而故意损毁的行为。
故意损毁文物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文物管理秩序,其对象是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和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
珍贵文物是指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文物。根据《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珍贵文物包括纪念物、艺术品、工艺美术品、革命史献资料、手稿、古旧图书资料以及代表性实物等。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是否属于珍贵文物由有关部门依法鉴定确认。另外,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也受到国家保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根据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核定公布并予以重点保护的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出来并报国务院核定公布的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并报国务院备案的文物单位。
故意损毁文物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
损毁是指使珍贵文物或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部分破损或完全毁灭。损毁文物的情况复杂,造成的后果各有不同,破坏的程度有轻有重,社会影响也有差异。处理时需要具体分析,认真区分违法和犯罪的界限。对于轻微损坏、影响不大或易于修复的文物,可以不认定为犯罪,但可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对故意污损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损毁公共雕塑等行为处以罚款或警告。
故意损毁文物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本罪的主体。
故意损毁文物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即明知是文物而故意加以损毁。行为人实施损毁行为的动机可能不同,但动机不影响本罪的构成。然而,如果行为人不知道是文物或由于过失将其损毁,不构成本罪。情节严重一般指多次损毁、屡教不改、损毁国宝级文物、损毁大量珍贵文物或致使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毁损严重、损毁文物动机极其恶劣等情况。
犯故意损毁文物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条,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名胜古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以罚款或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