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9-09
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所有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权力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法律规定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均构成犯罪。然而,如果情节轻微且危害不大,不被认定为犯罪。
犯罪主体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每一种犯罪行为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行为由单个人实施,犯罪主体即为该人;而有的犯罪行为由多人实施,犯罪主体即为这些人。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行为时,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犯罪的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犯罪主观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例如,犯盗窃罪的犯罪人希望将他人财物窃为己有;犯故意伤害罪的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体受到损伤。有些犯罪行为属于过失性质,例如失火罪,犯罪人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对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的单位人员也具有相应的主观心理状态。
犯罪的客观方面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例如,犯诈骗罪的犯罪人虚构事实、欺骗他人;贩毒罪的犯罪人贩卖毒品等。
犯罪客体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是不同的,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直接针对的对象,例如杀人罪、伤害罪的犯罪对象是具体的被害人。而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这种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