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4-03-28
根据担保法第九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民事主体不得为保证人。然而,一种观点认为,目前我国出现的私立学校、医院、养老院、幼儿园等主体开设的目的是为了营利,其具有代偿能力,且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并未对上述主体作为保证人作出禁止性规定,因此,上述主体可以作为保证人。另一种观点认为,担保法禁止学校、幼儿园、医院等民事主体为保证人,并非因为其不具有代偿能力,而是因为其具有公益目的,其履行担保责任后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尽管私立的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单位具有盈利性,但由于其具有公益性,故其也不得为保证人。
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规定,如果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内容,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两年。然而,该规定仅适用于担保法颁布之后的案件,对于担保法颁布之前的担保行为引发的纠纷,应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有关保证的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的规定,即在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情况下,确定保证人的保证责任期间为主债务人承担责任期间。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准确理解《保证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担保法生效前发生保证行为的保证期间问题的通知》的规定。根据这些规定,保证期间最高为两年,当事人约定的保证期间超过了最高保证期间,所以该约定无效。
对此,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担保法允许当事人自由约定保证期间,因此,遵循意思自治原则,保证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的保证期间即使超过两年,也应认定有效。第二种观点认为,根据担保法司法解释规定,保证期间最高为两年,当事人约定的保证期间超过了最高保证期间,所以该约定无效。第三种观点认为,当事人约定保证期间为三年的,约定的两年期间有效,超过部分无效。第四种观点认为,在保证期间超过两年的情形下,应分析保证期间是否有效。比较科学的方法是不以两年作为保证期间的最高期限,而是以保证所担保的主债务的诉讼时效期作为保证期间的最高限。
当事人在抵押合同中约定以土地使用权和地上房屋同时抵押,但仅就其中一项办理了抵押登记,该抵押权效力如何确定,存在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基于担保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抵押管理办法》的规定,土地使用权与地上房屋应当同时抵押,一并办理抵押登记手续,未登记的,抵押合同不生效,抵押权自始不能成立。第二种观点认为,不论其只办理了土地使用权还是地上房屋抵押登记,抵押合同及抵押权均发生效力。第三种观点认为,抵押合同及抵押权均有效,但未登记部分,不能对抗第三人。第四种观点认为,抵押合同的效力不受登记的影响,但已登记部分抵押权成立,未登记部分抵押权未成立。
一种观点认为,抵押人未通知抵押权人或者未告知受让人的转让行为无效。第二种观点认为,抵押权是对物权,应当具有物权的追及效力,始终存在于抵押物之上,一直持续到主债权消灭为止。转让抵押物时,抵押人应当通知抵押权人并告知受让人。该条并未规定抵押权的追及性,而是主张以抵押物转让所得的价款,作为代位物继续为主债权提供担保。
一种观点认为,应收账款是一种债权,可以根据担保法第七十五条第四款规定将其质押。另一种观点认为,应收账款具有不确定性,不适合作为质押的标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