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4-16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合同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后,是否需要承担侵权民事责任是一个相互独立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对于因犯罪行为导致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情况,除了依法给予犯罪分子刑事处罚外,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的责任。
犯罪分子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同时,如果被判处罚金,但其财产不足以支付全部赔偿金额,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那么应当首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包括以下情形:
合同诈骗犯罪有多种作案手段,以下是其中最常见的手段:
犯罪分子以虚假的证明材料虚构不存在的单位,或伪造身份证明、冒用他人名义,在签订合同后骗取钱财,然后逃之夭夭。
犯罪分子虚构购销产品、发包工程、投资协作等名目,骗签合同后,收到对方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后立即逃离。
犯罪分子利用媒体和网络发布虚假广告,冒充国家行政机关、国有企业、部队和知名民营企业等单位,以紧俏和滞销商品为诱饵,通过一方需购买某种物品,而另一方能提供此物品的方式进行诈骗,随后诱使第三方参与进来并上当受骗。
为证明自己的经济实力,犯罪分子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虚假的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等作担保,诱使对方当事人相信并通过经济合同诈骗钱财。
犯罪分子本身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为了实现犯罪目的,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使对方当事人相信其履约能力和诚意,然后与其签订更大金额的合同,一旦骗取大量钱财后立即消失。
犯罪分子以高价签订买卖合同并交付小额定金或支付小部分货款,建立对方的信任后,设法取得全部货物,然后以低价倾销这些货物,并迅速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