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冒牌食品是否要判刑
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7-11
厂家在生产商品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生产食物,如果有伪劣商品的,是需要受到行政处罚的,严重的,还会被追究刑事责任。那么,生产冒牌食品要判刑吗?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产冒牌食品的刑事责任
一、刑法规定
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如果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将被判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如果销售金额在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将被判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如果销售金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将被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如果销售金额在二百万元以上的,将被判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九条的规定,生产、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伪劣商品不构成犯罪,但将依照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如果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既构成本节第一百四十一条至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的犯罪,又构成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的犯罪,将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条的规定,单位犯本节第一百四十条至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的犯罪,将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二、构成要件
主体
作为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犯罪主体,可以是个人或单位。单位可以是合法成立的,也可以是未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非法单位。无论是合法成立的还是非法成立的单位,都可以构成犯罪。个人犯罪主体为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主观方面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为故意犯罪,要求行为人对其生产、销售的伪劣商品在主观上必须是出于明知。所谓明知,是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已经确实知道生产、销售的物品属于伪劣商品或者根据客观证据、情形证明行为人确实可能知道其所生产、销售的物品是伪劣商品而不是其他物品的情况。只要根据客观实际情况,结合行为人主观情形,证实行为人在主观上出于能明知而且可能明知而行为人不能否认即可。主观上大多数犯罪主体具有谋取非法经济利益之目的,过失不构成本类犯罪。
客体
本类犯罪的犯罪客体为复杂客体,因行为人所生产、销售的伪劣商品的品种、性质、用途不同,其所侵犯的具体复杂客体有所不同。例如: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犯罪客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消费者的财产权;生产、销售假药罪、劣药罪的犯罪客体是药品管理制度和消费者的财产权、人身权。在这些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所侵犯的复杂的犯罪客体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犯罪客体,决定着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类罪性质,其他犯罪客体处于次要地位。
客观方面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在客观方面的特征是行为人实施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的行为。所谓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就是指行为人故意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情形。行为人所构成的具体犯罪的客观要件要根据行为人所生产、销售的伪劣商品的种类、性质、用途具体分析,并以此来确定其犯罪成立在客观上所要求的构成要件,从而科学而又准确地界定罪与非罪,做到定罪准确,量刑适当,罚当其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