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5-01-11
人民法院在受理减刑、假释案件时,应当对执行机关移送的以下材料进行审查:
如果是报请假释的案件,还应当附上社区矫正机构或者基层组织关于罪犯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调查评估报告。如果人民检察院对报请减刑、假释案件提出检察意见,执行机关应当一并移送给受理减刑、假释案件的人民法院。
经过审查,如果材料齐备,人民法院应当立案;如果材料不齐备,应当通知执行机关在三日内补送,逾期未补送的,不予立案。
人民法院在立案后五日内,应当依法将执行机关报请减刑、假释的建议书等材料向社会公示。
公示内容应当包括罪犯的个人情况、原判认定的罪名和刑期、罪犯历次减刑情况、执行机关的建议及依据。
公示应当明确公示期限和提出意见的方式,公示期限为五日。
人民法院在审理减刑、假释案件时,可以选择开庭审理或者书面审理的方式。但对于以下减刑、假释案件,应当进行开庭审理:
人民法院在作出减刑、假释裁定后,应当在七日内将裁定书送达报请减刑、假释的执行机关、同级人民检察院以及罪犯本人。对于假释裁定,还应当送达社区矫正机构或者基层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