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2-14
在刑法领域中,共同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包括预备、未遂和中止。尽管我国刑法典中只明确规定了教唆犯的未遂,但由于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未完成犯罪的原因也不同,因此共同犯罪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简单共同犯罪,又称为共同正犯或共同实行犯,指的是共同犯罪人共同故意实施某种犯罪的客观行为。由于共同犯罪人的实行行为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的共同犯罪行为,因此在他们的共同实行行为未能得逞时,共同犯罪人都应构成犯罪未遂。例如,甲乙两人开枪射杀丙,但两人都没有射中丙,丙趁机逃走,那么甲乙两人的行为都构成了故意杀人罪的未遂。如果共同犯罪人中一人或其中数人的行为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而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起作用,但他们的行为仍然构成犯罪既遂。
例如,甲乙两人开枪射杀丙,甲射中丙导致丙死亡,乙射不中。根据"共同实行犯部分行为全体责任"的刑事处罚原则,不仅甲应被认定为犯罪既遂,乙也应被认定为犯罪既遂。这一观点在我国刑法学界被广泛接受。台湾地区的学者林山田也持类似观点,认为共同正犯中的行为人只要有一人实行了既遂行为,其他行为人的行为即使未遂,也应视为既遂犯。然而,事实并非总是如此。例如,罪犯甲乙共谋将牢房的墙壁凿穿逃跑。一天,甲乙终于将墙壁凿穿,甲逃脱,但乙被警卫发现未能逃脱。在这种情况下,甲构成了脱逃罪的既遂,乙构成了脱逃罪的未遂。类似地,甲乙两人共谋强奸某妇女,甲实施了强奸,轮到乙时,妇女大声呼救,乙为了避免被发现而与甲一起逃走。在这种情况下,甲构成了强奸罪的既遂,乙构成了强奸罪的未遂。这意味着在共同正犯中,各行为人的未遂表现出各自的独立性,既遂犯与未遂犯是不可并存的。因此,刑法应对这种情况做出明确的规定。
共同实行犯的犯罪中止情况较为复杂。在共同实行犯中,一人在共同实行犯罪的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并劝说其他共同实行犯放弃犯罪,从而共同停止共同犯罪行为,这时共同犯罪人都构成犯罪中止。如果在共同犯罪过程中,一人主动放弃犯罪并劝说其他共同实行犯放弃犯罪,但因为力所不及未能阻止犯罪危害结果的发生,那么主动放弃者构成犯罪中止,其他共同实行犯构成犯罪未遂。这一点在刑法理论和实践中没有争议。
争议的是,在共同犯罪过程中,一人主动放弃犯罪并竭力阻止其他共同实行犯继续犯罪,但因为力所不及未能阻止犯罪危害结果的发生。对于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理?客观说认为,犯罪中止的要件是彻底放弃犯罪或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如果犯罪结果没有发生是由于中止行为所致,那么主动放弃犯罪者构成犯罪中止;否则,如果犯罪结果未能被阻止或其他原因导致犯罪结果未能发生,主动放弃犯罪者则不能构成犯罪中止。韩国刑法第26条规定:“行为人已着手犯罪行为之实行,而因己意中止,或防止其结果发生者,减轻或者免除其刑罚。”这是客观说的一个例子。主观说认为,刑法规定减轻或免除犯罪中止的处罚,是因为中止犯的主观恶性较小,为了鼓励犯罪人自动停止犯罪,保护刑法所保护的利益免受或减少犯罪行为的侵害。因此,共同犯罪中的主动放弃者即使未能防止犯罪危害结果的发生,也应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犯罪中止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