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营运保险合同纠纷的问题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保险法 > 保险合同 > 人身保险合同法律知识

非法营运保险合同纠纷的问题

点击数:40 更新时间:2024-11-23

 
1778

非法营运产生的保险合同纠纷处理方法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目前全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非法营运现象,即指未取得营运证书的车辆以低于正常市场价的价格进行拉客,扰乱了正常的营运市场,给社会治安带来严重隐患。这种非法营运行为导致了大量的保险合同纠纷,包括被盗、被抢或发生交通事故等情况。本文讨论的非法营运保险合同纠纷是指被保险人将家庭用车或非营业用车擅自改为营业用车,在非法营运期间发生保险事故后与保险公司无法达成理赔协议,从而诉至法院的案件。在审理这类案件时,存在一些难题,如如何界定非法营运、临时提供运输服务是否属于非法营运、如何证明非法营运事实、是否需要运政管理部门确认非法营运事实、被保险人的不利陈述如何定性、非法营运是否增加保险风险、保险合同中未列明非法营运增加风险的情形如何适用法律等。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尚未进行深入研究,实践操作也比较混乱。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得到解决。

二、非法营运之界定

在讨论非法营运问题之前,先看看2007年7月16日《人民法院报》上刊登的一篇报道:“广州交通部门规定,无道路运输证的车辆进行搭客即构成非法营运,包括顺路送人并收取油费或过路过桥费行为。”从这个报道可以看出,人们对非法营运的定义意见不一致。根据我国法律和行政法规,目前尚未对非法营运进行明确的定义,只是在国务院相关部门的通知、指导意见中出现过“非法营运”一词,但没有相应的解释。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由于对非法营运的理解不同,导致审理结果严重分歧,损害了司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本文对非法营运的定义和构成要件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国家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本文认为,非法营运是指行为人未取得营运证书,以营利为目的,利用车辆从事旅客运输或货物运输的行为,其构成要件如下:第一,未取得营运证书。根据车辆的使用性质,可以将其分为营业用车和非营业用车。营业用车需要取得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核发的营运证书,非营业用车则无需取得该证书,包括家庭自用车和其他非营业用车。家庭自用车是指家庭或个人所有、非营业运输的汽车,其他非营业用车是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使领馆等机构从事公务或非营业运输的自用汽车。已取得营运证书的车辆具备营运资格,不存在非法营运问题。而未取得营运证书的家庭自用车和其他非营业用车,如果被保险人将其用于营业运输,则构成非法营运。被保险人对取得营运证书的事实负举证责任,法院可以较容易查明这一事实。第二,以营利为目的。营业运输在主观上表现为以谋取利润为目的。一般来说,被保险人长期将家庭用车或非营业用车用于营业运输,可以认定其以营利为目的。但有几种情形比较难以判断,例如被保险人只是临时、短期提供运输服务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形,有观点认为只要被保险人与第三人协商运费,就可以认定其以营利为目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被保险人不以此为业,不可能以此谋利,因此不构成以营利为目的。另外,顺路送人并收取油费、过路费、过桥费的行为也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未取得营运证书的车辆不得向第三人收取运费,而只要被保险人与第三人协商运费,即可认定其以营利为目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分摊油费、过路费、过桥费可以降低成本,但并不具有营利的目的。笔者认为,我们在认识非法营运时,应将其与合法营运进行对比,因为非法营运与合法营运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取得营运证书,除此之外,两者应具备相同的特征。政府打击非法营运的原因也在于非法营运车辆未取得营运证书。因此,了解合法营运以营利为目的的特征或许能帮助我们认识非法营运以营利为目的的特征。对于上述争议问题,笔者认为,一次性、临时性或短期性提供运输服务和顺路送人并收取油费、过路费、过桥费的行为都不具备以营利为目的的主观心态,不构成非法营运。第三,从事客运或货运行为。营业运输在客观上表现为从事客运或货运行为。在具备未取得营运证书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两个构成要件后,是否可以认定为非法营运呢?答案是否定的。法律评价的是行为而不是单纯的思想。如果某人具备营利的目的,但未从事客运或货运行为,当然不能认定其为非法营运。因此,非法营运的最后一个构成要件是从事客运或货运行为。一般来说,被保险人在具备营利目的后会立即提供营运服务,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被保险人具备营利目的但暂时没有业务,正在寻找客户或与第三人协商等。对于这些情况,如果被保险人已经准备好从事长期运输服务并收取高于运营成本的运费,但由于客观原因尚未实际提供运输服务,可以认定为非法营运的预备状态。类似地,如果被保险人在第一次营运过程中遭遇抢劫而未收取运费,也可以认定为非法营运的未遂状态。只是在行政处罚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三、非法营运之证明

对于被保险人非法营运行为的事实如何证明,不同法院存在不同观点。有法院认为非法营运需要运政管理部门确认,有法院认为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保险公司提供的证据直接认定。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相关行政部门可以通过行政处罚间接确认被保险人的非法营运行为,人民法院也可以根据相应证据予以认定。在双方当事人发生争议时,法律并没有规定非法营运的行政确认是非法营运保险合同纠纷的前置程序。因此,人民法院有权根据审判自主原则认定非法营运,不能因为相关行政部门暂未作出处罚而认定非法营运不存在。相关行政部门可能暂未发现被保险人的无证营运行为,人民法院可以在判决中认定非法营运,并向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发出司法建议书。因此,认为非法营运需要运政管理部门事先确认的观点是错误的。(原文:http://www.3158law.com/law/2016/0628/304.html)

诉讼中,保险公司主张被保险人非法营运的证据主要是事发后对被保险人的询问笔录

证据法上的定性和证明能力

在诉讼中,保险公司主张被保险人非法营运的证据主要是事发后对被保险人的询问笔录。不同的法官对于这种询问笔录的定性和证明能力有不同的观点。一些法官认为,询问笔录只是被保险人在诉讼外的自认,不能免去保险公司的举证责任;另一些法官认为,询问笔录虽然是被保险人在诉讼外的自认,但可以免去保险公司的举证责任;还有一些法官认为,询问笔录应被视为法定证据中的当事人陈述,不能直接认定被保险人非法营运;还有一些法官认为询问笔录是法定证据中的书证,可以直接认定被保险人非法营运。

笔者认为,将询问笔录看作证据法中的书证是错误的,因为询问笔录是被保险人的主观陈述,其变动性较大,不符合书证的特征。将询问笔录看作当事人的陈述也是错误的,因为询问笔录形成于诉讼之前,不是证据法中的当事人陈述。询问笔录应属于当事人的自认,且为诉讼外的自认。

询问笔录的证明效力

学界普遍认为,诉讼中的自认具有免去对方当事人举证的效力,法院在作出判决时必须受到当事人自认事实的约束。然而,诉讼外自认只能作为一种证据资料成为法官自由心证的对象,对法官不发生诉讼中自认的约束力。

在非法营运保险合同纠纷中,被保险人的询问笔录可以作为证据来证明其非法营运行为。由于保险责任开始后,保险标的一直处于被保险人的掌控之下,保险公司难以对其是否存在非法营运行为进行调查。因此,被保险人在事故发生后所作的不利陈述往往是最符合客观事实的,其证明效力要远远高于被保险人在诉讼中的陈述。除非被保险人能够证明该不利陈述是在受欺诈或被胁迫的情况下作出的,否则一经保险人援引,法院就应该确认该证据具有高度盖然性的效力,认定被保险人非法营运行为成立。

非法营运与保险标的危险程度之增加

在被保险人非法营运行为成立的情况下,保险人可以拒绝赔偿。根据《保险法》的规定,被保险人应该在保险标的危险程度增加后及时通知保险人,未履行通知义务的,保险人有权拒绝赔偿。

保险标的危险程度的增加是指合同成立期间未曾估计到的显著的未间断的危险状况的增加。其构成要件包括显著性、未曾估计性和持续性。在非法营运保险合同纠纷中,被保险人无证营运的事实肯定会增加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被保险人改变车辆使用性质后,对应的保险费高于非营业用车的保险费,这表明危险增加的显著性。保险人承保时未将被保险人改变车辆使用性质后的保险费计算在内,这表明危险增加的未曾估计性。被保险人长期打算无证营运且实际上也长期从事了客运或者货运行为,构成危险程度增加的持续性。

适用合同约定还是适用法律规定

在非法营运保险合同纠纷中,应根据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来判断保险人是否有权拒绝赔偿。根据《保险法》的规定,被保险人应在寻找营运机会或实际从事营运之前履行及时通知义务,否则保险人有权拒绝赔偿。因此,只要认定被保险人存在非法营运行为,保险人可以拒绝赔偿。

司法实践中对保险合同纠纷的审理

一、法官对保险合同纠纷的审理方式

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在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时常常关注保险人根据合同的哪条规定拒绝赔偿的问题。有时候,法官在判决书中可能没有充分考虑保险人根据《保险法》第三十七条提出的抗辩。对于有明确约定的情况,法官会小心谨慎,并将重点放在被保险人是否存在非法营运的事实上。而对于没有明确约定的情况,法官往往会根据《保险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对保险条款进行解释,判决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

二、保险条款的约定与保险人的抗辩

保险条款中对于非法营运的约定可能存在明确和模糊两种情况。明确约定的情况下,法官会根据约定进行判决。而模糊约定的情况下,法官会根据《保险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对保险条款进行解释,判决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

三、保险人的通知义务

根据《保险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被保险人在保险标的危险程度增加时应及时通知保险人。这是被保险人的法定义务,目的是让保险人有机会重新估量风险,决定是否要求增加保险费或解除合同。如果不通知保险人,保险人可以主张不承担赔偿责任。

四、如实告知义务与危险程度增加通知义务的区别

如实告知义务和危险程度增加通知义务在性质和法律后果上存在区别。如实告知义务是保险契约成立前的先契约义务,目的是估测风险。而危险程度增加通知义务是保险契约成立后的附随义务,目的是控制风险。违反如实告知义务和危险程度增加通知义务在法律后果上也存在区别,包括条件的不同和是否需要返还保险费等。

五、是否可以同时适用《保险法》第三十七条和第十七条

在某些情况下,投保人在投保时隐瞒了将来将车辆用于非法营运的事实,并且在合同有效期内,被保险人一直将车辆用于非法营运。人民法院能否同时适用《保险法》第三十七条和第十七条的规定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有不同的观点,但笔者认为只要查实投保人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即使之后被保险人将保险标的用于营运,人民法院也只能根据《保险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而不应同时适用《保险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

六、结语

在处理非法营运保险合同纠纷时,法官往往将重点放在审查被保险人是否构成非法营运的事实上。然而,对于非法营运的定义和法律适用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随意性。对于这些问题的正确处理,将直接影响到具体案件的判决结果。在未来的审理中,当事人、代理人和法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法律的理解和运用,以确保公正合理地处理非法营运保险合同纠纷。
延伸阅读
  1. 地域管辖的法律条文
  2. 案情介绍
  3. 保险合同纠纷属于司法案件吗
  4. 机动车挂靠经营的法律问题及保险解决方案
  5. 达成交通事故赔偿协议后受害人可否再次起诉

保险合同热门知识

  1. 保险合同变更的法律规定
  2. 50万重疾险一年多少钱
  3. 人生不同阶段保险需求分析
  4. 保险公司的责任和义务
  5. 孙某敬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分析及法律建议
  6. 交通事故追尾车辆贬值及法律责任分析
  7. 非法营运保险合同纠纷的问题
保险合同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