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裁决不执行有哪些问题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10-18
对仲裁裁决不予执行,是指生效仲裁裁决进入执行程序后,因被执行人的申请,人民法院对仲裁裁决进行审查,对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依法裁定不予执行的制度。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为你解答仲裁裁决不执行有哪些问题的内容。
仲裁裁决不执行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债务人借不予执行制度恶意拖延履行债务问题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的规定,债务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并在撤销申请被驳回后向执行法院申请不予执行。目前,不予执行审查程序启动的门槛较低,且无需支付费用。这使得债务人可以轻易地拖延履行裁决,并滥用不予执行程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议修改仲裁法或民诉法,将撤销程序和不予执行程序进行整合,并设置必要的审查条件,甚至可以收取审查费用,以有效阻止债务人恶意拖延履行债务的行为。
二、不予执行审查的法律程序
我国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对不予执行的审查程序只做出了基本规定,对于审查部门、审查程序、审查期限、救济权以及法律文书的制作等问题缺乏明确的规定。不同地区的法院在执行不予执行审查时采取的程序不一致,且大部分法院的审查程序与审查行为的重要性不相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明确不予执行审查的程序,并采用合适的审查方法,如适用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第一审普通程序,并实行当事人主义和辩论主义原则。此外,应赋予当事人向上级法院申请复议的权利,并规定审查期限。
三、对证据的审查问题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和仲裁法的规定,如果仲裁裁决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人民法院应裁定不予执行。然而,对于当事人在不予执行审查程序中提供的新证据能否审查认定,法院是否可以调查取证等问题存在分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明确不予执行审查程序的性质,原则上不应审查当事人提供的新证据。然而,对于确实影响事实认定的关键证据,法院应审查认定。此外,不予执行审查程序不同于诉讼程序,法院不应主动调查取证,除非当事人提出合理请求。
四、不予执行审查的原则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不予执行制度对仲裁裁决进行实体和程序的双重监督,与国际上通行的仅对仲裁裁决进行程序性审查的原则相悖。为了支持仲裁的发展,应取消实体审查标准。在目前的司法工作中,不予执行的审查应遵循重程序、尽量不进行实体审查的原则。如果裁决没有严重的程序瑕疵,即使在实体认定上有轻微不当之处,法院也不应作出不予执行的裁定。此外,对于当事人在撤销程序被驳回后又以相同理由提出不予执行申请的情况,法院也不应支持。对于当事人请求不予执行仲裁调解书或根据和解协议作出的仲裁裁决书,法院也不应支持。
五、指令执行案件的不予执行审查
根据《仲裁法解释》的规定,仲裁执行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然而,大多数法院在执行改革中规定中级法院可以指令基层法院执行一些案件,其中包括仲裁案件。针对这一问题,应该明确仲裁执行案件由中级法院负责执行,不应指令基层法院执行。如果确有必要指令基层法院执行,对于不予执行的审查必须由中级法院负责。此外,不予执行审查不应由基层法院负责,因为撤销程序应由中级法院审查,而不予执行涉及程序和实体审查。这样可以避免下级法院的审判权限大于上级法院,并维护人民法院的组织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