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5-01-2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六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以下情形下应当裁定中止执行:
如果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人民法院应当中止执行程序。
如果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人民法院应当中止执行程序。
如果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人民法院应当中止执行程序。
如果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人民法院应当中止执行程序。
如果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发生,人民法院应当中止执行程序。中止的情形消失后,执行程序将恢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的规定,公司在解散后,清算组应当进行以下程序:
清算组在解散后,应当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
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后,应当制定清算方案,并报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清算组在清偿公司债务后,应当支付清算费用、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
清偿公司债务后,剩余财产应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分配。
在清算期间,公司存续,但不得开展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
在未清偿公司债务前,公司财产不得分配给股东。
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依据以下情形之一提起解散公司诉讼:
如果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持续两年或者两年以上无法召开,且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股东可以提起解散公司诉讼。
如果股东表决时无法达到法定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多数,持续两年或者两年以上不能做出有效的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且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股东可以提起解散公司诉讼。
如果董事或者实际控制人有持续性的压制、欺诈行为,严重侵害股东利益,且无法通过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纠正,股东可以提起解散公司诉讼。
如果公司董事长期冲突,且无法通过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解决,导致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可能或者正在遭受无法弥补的损害,股东可以提起解散公司诉讼。
如果其他经营管理发生其他严重困难,公司继续存续将造成股东整体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的情形,股东可以提起解散公司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