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3-11-30
我国法律目前对劳动者受伤后在医疗期间的“私了”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对于那些损害劳动者权益、不公平对待劳动者的“私了”协议,或者是劳动者对公司承担一切责任的单方保证,这些协议都是没有法律效力的。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即使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工伤赔偿达成一致协议,并经过公证,如果劳动者反悔,人民法院也会推翻已经签字的私了协议。
然而,在工伤发生后,如果用人单位既未向主管部门上报,又未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认定工伤,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达成的协议是无效的。只有当用人单位及时向行政主管部门上报并启动工伤认定程序时,这种情况下的私了协议才是有效的。
根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合同,具体包括以下情况: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0条也规定,对于追索劳动报酬、养老金、医疗费及工伤保险待遇、经济赔偿金及其他相关费用等案件,如果给付数额不当,人民法院可以予以变更。
综合上述两条法律规定,如果工伤和解协议约定的和解金额明显低于法定赔偿标准,属于显失公平,受工伤的劳动者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该协议或直接按照法定标准变更赔偿数额。
工伤,也被称为产业伤害、职业伤害、工业伤害、工作伤害,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或与职业活动有关的活动时所遭受的不良因素造成的伤害和职业病伤害。
工伤赔偿纠纷可以通过双方私下签订和解协议解决,此协议视为民事合同,双方有履行协议约定的义务。如果双方经劳动仲裁委员会调解并签订调解协议,那么这份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如果一方不履行协议,对方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首先需要区分工伤纠纷和雇佣损害赔偿案件。这两者的赔偿程序和标准有较大的区别,因此赔偿金额也会有所差别。对于劳动纠纷,应先申请工伤认定,再依法申请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如果鉴定结论要求赔偿且协商不成,可以提起劳动仲裁。(需要提供劳动关系证明才能按照工伤处理程序进行)工伤赔偿的依据是本人工资和社会平均工资,被告是单位。
而对于临时性的劳务或雇佣行为,由雇主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直接起诉要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零六条的规定,合同中的以下免责条款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