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5 更新时间:2023-11-19
在处理开假工资证明的问题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有些银行在与申请人签订信用卡合同或房屋贷款合同时,要求申请人提供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作为合同附件之一,这份收入证明是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单位故意开具虚假的收入证明,误导银行相信员工具备还款能力而发放贷款。
一旦员工逾期还款或拒绝偿还债务,银行有权起诉员工个人,并有权将出具虚假收入证明的单位列为共同被告或第三人,要求其承担法律责任。
在人身损害赔偿诉讼案中,受害人为了获得更多的护理费和误工费,往往让用人单位开具高额收入证明。然而,一旦这份虚假的收入证明呈上法庭,就构成了伪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02条的规定,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员,以及以暴力、威胁、贿赂的手段阻止证人作证或指使、贿赂、胁迫他人作伪证的行为,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如果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49条的规定,伪造、隐藏、毁灭证据,或者指使、贿赂、胁迫他人作伪证及威胁、阻止证人作证的行为,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或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15日以下的拘留。如果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为刑事诉讼与民事、行政诉讼性质不同,伪证行为对诉讼活动所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伪证方式妨碍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活动的,不能直接以伪证罪论处。
因此,人民法院对于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行为,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如果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单位存在上述行为的,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如果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单位开具高于员工实际工资的收入证明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特别是在员工离职要求补偿的标准上容易引发争议。甚至可能出现员工凭借高收入证明要求企业补发工资的情况。单位开具的收入证明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于法官来说,与案件细节的关联性较大。收入证明上金额的合理性、员工实际工作性质与金额的匹配性以及收入证明的开具时间,都会对法官的最终认定产生一定影响。
(2) 作为律师,对于类似证据的处理,可以通过细节质证来取得较好的效果。
(3) 作为人力资源部门,事前控制此类风险比事后控制更为重要。具体控制方式如下:
1、最好的方式是不开具虚假证明。根据员工实际收入,开具与实际收入相符的收入证明是控制风险的最佳做法。
2、与员工签订开具虚假收入证明的协议,或要求员工提交申请书。如果不得不开具虚假收入证明,最好在开具之前与员工签订协议,明确开具收入证明的原因、金额的真实性、实际收入以及开具收入证明的用途等内容。如果觉得制作协议麻烦,也可以要求员工提交一份本人签名的书面申请,在申请中明确上述内容。
3、在开具的收入证明上注明该证明的用途,并注明不得用于其他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