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10-12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担保法司法解释全文》第七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当同一财产同时存在抵押权和留置权时,留置权人在偿还债务时享有优先权。这一条款明确规定了抵押权与留置权的优先顺序。
留置权是指债权人根据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的权利。当债务人未按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依法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者通过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来优先偿还债权。留置权人即为享有留置权的债权人,本案中的丙修理厂即为留置权人,而被留置的财产即为留置物,即本案中的小轿车。
留置权的作用在于提供担保,而不在于使用。因此,留置权属于担保物权,并非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产生,而是基于法律规定直接产生的。例如,在本案中,只要甲公司未支付修理费,丙修理厂就可以留置该车,留置权即产生,无需双方当事人的约定。因此,留置权属于法定担保物权,具有对抗其他担保物权的效力。而抵押权属于约定担保物权,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担保物权的优先顺序,留置权的效力优于抵押权。
另外,留置权一般是由于留置权人对标的物提供了材料或劳动但未得到适当补偿而产生的。换言之,留置权人首先进行了保管、运输、加工、修理等劳动,从而增加了标的物的价值或未减少标的物的价值。如果没有这种直接针对标的物的劳动,标的物的价值将会受损,其他物权也难以实现。因此,留置权实际上为其他债权的受偿创造了条件,因此应该优先受偿。
先质后留是指在质物上设定留置权。一种情况是债权人在获得动产质权后,基于其他法律关系对质物进行加工、修理等操作,从而享有留置权。在这种情况下,原则上留置权优先。然而,在不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下,权利人可以选择行使哪种权利,因为此时质权人和留置权人的身份是重合的。另一种情况是债权人在获得动产质权后,为保护质物等原因将质物交给他人加工、修理、保管,但在无力支付费用的情况下,他人取得留置权。在这种情况下,留置权优先。
先留后质是指在留置物上设定质权。一种情况是留置权人在获得留置权后将留置物出质。例如前述的“先留后押”情况,第三人善意取得抵押权,此时质权的效力优先于留置权。另一种情况是留置权成立后,动产所有人为担保同一债权人的其他债权而将该留置物设定为质权。这种情况与先质后留的第一种情况处理方式相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239条的规定:“同一动产上已设立抵押权或者质权,该动产又被留置的,留置权人优先受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