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2 更新时间:2024-04-3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或代理人有伪证行为且情节严重时,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因此可以报警处理。
(一) 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二) 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三) 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四) 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打击报复的;
(五) 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
(六) 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有上述行为之一的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予以罚款、拘留,如果构成犯罪,还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伪证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与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是一种复杂的客体。该罪的对象可以是有罪的人,也可以是被怀疑有罪但实际上是无罪的人。
伪证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刑事侦查、起诉、审判中,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进行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或者隐匿罪证。
伪证行为必须发生在司法机关的刑事诉讼活动中,而不能发生在一般的责任事故调查处理中,或审计、监察等行政活动中。因此,伪造、变造、毁灭凭证、隐瞒事实真相的行为不能以伪证罪论处。
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是指证人提供虚假证明,鉴定人提供不符合事实真相的鉴定,记录人提供不真实的记录,翻译人提供歪曲原意的翻译。隐匿罪证是指掩盖歪曲事实真相、毁灭证据,将应提供的证据隐藏起来。
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主要指对案件构成犯罪、犯罪性质或对罪行轻重有重大影响的情节。如果伪证的事实不重要,对案件处理影响不大,就不能以伪证罪论处。至于伪证行为是否导致了错误判决,不影响定罪,但可以作为量刑的情节加以考虑。
伪证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能是在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
伪证罪在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其虚假陈述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但为了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而进行伪证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