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6-18
2014年5月1日,温某与赖某商议后确定借款金额为10万元,由温某向赖某借款。双方约定在一周后的5月8日前支付该款项。徐某在场见证了约定过程。同日,温某向赖某出具了一份金额为10万元的借条,并在该借条上签名作为保证人。5月6日,徐某通知温某和赖某,表示不再对该款项承担保证责任,但温某和赖某未理会。5月8日,赖某按约出借了10万元。借款期满后,温某未归还任何借款,而徐某也未履行保证责任。2014年10月21日,赖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令温某归还借款,并要求徐某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温某辩称对赖某的诉求没有异议,但由于经济困难,无力偿还借款。
徐某辩称,因其在实际交付借款前明确表示不对该款项承担保证责任,该表示已生效,因此无需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并请求法院驳回赖某对其的诉讼。
本案的争议焦点是,徐某是否有权请求解除担保合同。对此存在两种观点。
根据《合同法》第210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合同自订立时成立,但民间借贷合同需要实际交付借款项才能生效。具体到本案,徐某在撤回保证承诺时,借款尚未实际交付,借款合同尚未生效,担保合同作为主合同的从合同也未生效。因此,徐某有权请求解除担保合同。
虽然借款尚未实际交付,但徐某并不享有任意解除担保合同的权利,他仍应对借款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徐某撤回保证承诺时未得到赖某的同意,担保合同虽未生效,但并非无效,而是效力待定。当赖某按约在5月8日向温某出借款项后,担保合同开始生效,徐某不能免除对借款承担保证责任的义务。
笔者认同第二种观点,即徐某应对温某的借款承担保证责任。理由如下:
根据《合同法》第93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当解除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根据第94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情形包括:(一)因不可抗力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二)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三)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在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四)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其他违约行为导致无法实现合同目的;(五)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根据本案情况,徐某作为担保合同的当事人,并未与债权人约定解除担保合同的条件,同时,本案也不存在徐某享有解除担保合同的法定情形,他单方通知撤回保证承诺并不一定会导致解除担保合同的效力。
根据《担保法》第13条规定,保证人与债权人应以书面形式订立保证合同。担保合同应以书面形式订立,其变更和解除也应以书面形式。担保合同是债权人和保证人之间订立的合同。本案没有证据证明债权人同意保证人撤回保证承诺,双方也没有对担保合同进行书面变更或解除。徐某在借条上签名,应视为他对债务人的借款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担保合同在徐某签名时已成立。尽管借款尚未实际交付,借款合同尚未生效,担保合同的效力并非无效,而是效力待定。具体到本案,如果债权人未在约定的期限前支付借款,则保证人依法享有解除担保合同的权利。但是在本案中,债权人按照约定向债务人出借了款项,借款合同自款项交付时生效,担保合同也开始生效,因此徐某应依法承担保证责任。
根据《担保法》第14条规定,保证人与债权人可以就单个主合同分别订立保证合同,也可以约定在最高债权额限度内就一定期间连续发生的借款合同或某项商品交易合同订立一个保证合同。最高额保证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人的担保,用于提供对一定期间内连续发生的不特定同类债权的保证。在实践中,最高额保证通常用于银行融资业务中,适用于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经常性的、同类性质的业务往来,涉及多次合同和多次债务,但并不排除因单次约定订立借款合同而产生的债务。赖某与温某订立的担保合同担保的借款尚未实际交付,约定的金额10万元是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最高限额。在该限额内实际交付的金额并不影响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性质,只会影响该责任的大小。因此,本案的担保本质上符合最高额保证的基本特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借款交付前的担保合同处于效力待定的状态,而不是无效。因为借款已按约实际支付,担保合同自借款合同生效开始发生法律效力。徐某应依法承担保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