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9-1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十八条规定,当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时,即为连带责任保证。债权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未履行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根据担保法规定,当第三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这里的第三人即担保人。保证人需要承担的责任包括民事责任、民事连带责任、担保(保证)责任、赔偿责任。
民事责任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如果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且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也无效。如果担保合同另有约定,按照约定执行。当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根据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换句话说,如果担保人存在过错,担保人需要独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其次,如果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未经法人书面授权或者超出授权范围与债权人订立保证合同,该合同无效或者超出授权范围的部分无效。债权人和企业法人有过错的,应根据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债权人无过错的,由企业法人承担民事责任。
当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时,即为连带责任保证。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未履行的情况下,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换言之,担保人需要承担的责任是连带责任。
如果同一债务有两个以上保证人,担保人应按照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份额承担保证责任。若未约定保证份额,则担保人承担连带责任。债权人可以要求任何一个保证人承担全部保证责任,担保人都有义务担保全部债权的实现。担保人需要承担的责任是这种担保责任。
保证人是指与债权人约定,为主合同债务提供担保,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其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一方当事人。保证合同是主债务合同的从合同,由债权人和保证人订立。保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债务人不履行债务造成债权人无法得到补偿,从而保障债权人的权益。保证是一种以人的信誉和财产为基础的担保方式,相对来说,风险较大。
然而,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应有所区别对待。保证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要求行为人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保证是一种单方的、义务性的合同,代债务人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如果公民没有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如何为债务人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呢?因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绝对不能担任保证人,因为法律不承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作为保证人与他人订立保证合同的情况,可以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效力待定合同规定来处理。即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保证合同,在法定代理人追认后才有效。因为"行为能力限制制度在保护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静态安全的同时,也维护了交易安全,符合民法的公平原则"。而《担保法》应规定,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才能担任保证人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