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10-10
我国民事立法对于不当得利的规定主要包括三个条文。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如果一个人因为没有法律依据而获得了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要求其返还不当利益。根据《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如果一个人没有合法依据而获得了不当利益,导致他人遭受损失,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31条规定,返还的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产生的利息。利用不当得利所获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管理费用后,应当予以收缴。
不当得利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不当得利的一方必须是受益人,而另一方则是受害人。
受益人获得的利益与受害人遭受的损害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
受益人所获得的利益没有合法根据,即既没有法律上的根据,也没有合同上的根据,或者曾经有合法根据,但后来丧失了这一合法根据。
一旦受益人得知自己所获得的利益没有合法根据,或者得知合法根据已经丧失,就有义务将已经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给受害人。
不当得利的返还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当原物尚未损失时,应当返还原物。
当原物已经不存在时,可以以相应的价值进行偿还。
关于价额的计算方法,通常认为,当受益人所获得的利益是劳务时,其价额应当按照劳务的通常报酬计算;当原物因附合而丧失所有权时,应当以因附合对受益人所产生的利益即物的升值为标准;当原物因他人侵权而灭失时,应当以受益人所获得的赔偿额为限;当原物被消耗时,应当以消耗时的市场价格为准。
财产受损失的一方称为受害人,是不当得利债务的债权人,享有请求受益人返还不当利益的债权。不当得利是引起债权债务关系发生的一种法律事实,因其引起此债完全是基于法律的规定,而不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所以不当得利作为债的发生根据之一只能是事件而不是民事法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