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5-01-25
根据我国金融法规,公司/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是被禁止的。除此之外,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也确认了公司/企业间借贷行为的法律效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企业借贷合同借款方逾期不归还借款的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企业借贷合同违反有关金融法规,属于无效合同。
在司法实践中,答辩方往往会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四条的相关规定来否定《贷款通则》禁止性规定的理由。然而,根据各地法院的审判实例来看,法院通常不会支持此类理由,而是基于保护金融秩序的考虑,依然会确认企业借贷合同的无效性。
在商务实践中,还存在一种名为联营实为借贷的情况。即公司/企业作为联营一方,向与其他公司/企业共同建立的联营体投资,但不参与共同经营,也不承担联营的风险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盈亏如何,都按期收回本息或按期收取固定利润。然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最高院《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这种明为联营实为借贷的方式违反了有关金融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因此相关的联营合同也被视为无效。
以下是与借款相关的金融法律法规:
根据该法第二条,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该法第十一条规定,设立商业银行应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
根据该办法第五条,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立金融机构或从事金融业务活动。
该通则第二十一条规定,贷款人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贷款业务,持有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或《金融机构营业许可证》,并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
该通则第六十一条规定,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供销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其他基金会不得经营存贷款等金融业务。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变相借贷融资业务。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0年11月12日的司法解释,名为联营实为借贷的情况违反了有关金融法规,应确定合同无效。除本金可以返还外,出资方已经取得或约定取得的利息应予收缴,另一方应处以相当于银行同期贷款利息的罚款。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3月25日的司法解释,对企业之间相互借贷的出借方或名为联营、实为借贷的出资方尚未取得的约定利息,人民法院应依法向借款方收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1996年9月23日的司法解释,企业借贷合同违反有关金融法规属于无效合同。对于合同期限届满后,借款方逾期不归还本金,人民法院除应按照相关规定判决外,对逾期期间内的利息应当收缴,利息按双方原约定的利率计算。若双方未约定利息,则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计算。借款人未按判决确定的期限归还本金的,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公民与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但若出现以下情形之一,应当认定无效:(一)企业以借贷名义向职工非法集资;(二)企业以借贷名义非法向社会集资;(三)企业以借贷名义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四)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根据上述法律法规,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企业之间的借款是不合法且不受法律保护的。然而,对于公民(自然人)之间、公民(自然人)与法人之间、公民(自然人)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即民间借贷,仍然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