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12-26
原告:[原告姓名],男,汉族,1967年7月15日出生,住河南省,身份证号:410526196
被告:[被告姓名],男,汉族,1953年12月1日出生,住新乡市,身份证号:4107
被告:[被告姓名],男,汉族,成年,住新乡市
1、判令被告偿还原告借款人民币220000元、及违约金184800元。(违约金为每天4%本金计算,从2012年6月25日起计至被告付清全部款项之日止,现暂计至2012年7月16日)。
2、判令被告对上述款项的清偿承担连带责任。
3、判令两被告承担本案全部诉讼费用。
2012年5月22日,第一被告因经营用款,向原告借款人民币220000元。双方约定借款期限为2012年5月12日至2012年6月25日,若逾期还款则应每天支付本金4%的违约金。为保证还款,第二被告同意对以上借款及违约金提供连带责任保证。然而,在借款期限届满后,经原告多次催讨,两被告都拒绝偿还借款。
因此,为维护原告合法权益,特向贵院提起诉讼,请求贵院判如所请。
此致
人民法院
起诉人:
2012年7月16日
保证人首先必须是排除主合同中债权人和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因为保证人是为了在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代为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而设定的。保证人只需提供担保,无需具体的物、权利或金钱,因此,保证人必须是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否则将失去保证的意义。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有些自然人向金融机构贷款时,由其个人投资经营的个体经营部等私有单位提供担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不具有法人资格,仍属自然人的性质。个人经营的单位以个人所有的全部财产承担对外债务,家庭经营的单位以家庭所有的全部财产承担对外债务。因此,如果贷款人与保证人是同一自然人,这种保证实际上是自贷自保,违背了法律的规定,使得保证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不利于实现债权人的权益。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借款人为借出款项而投机取巧,但作为债权人的金融机构也承担一定的责任。金融机构在贷款时没有严格审查保证人的主体资格,没有要求保证人提供营业执照,仅以保证人在保证合同上盖章、签字即成立保证。金融机构的信贷人员为了贷出款项,要求借款人必须按法律或银行内部规定提供保证人,只注重保证人的形式要件,而不关注保证人的实质要件,缺乏履行严格审核义务。无论保证人是法人还是其他组织,贷款人对这种情况的出现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筆者认为,《担保法》或其司法解释应明确规定贷款方即金融机构的审核责任及其相应的罚责,以警醒金融机构的信贷人员严格履行审核保证人资格的义务,避免贷出的款项无法收回,最终避免国有资产遭受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