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4-05-18
根据债权的相对性规则,合同债权仅在特定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效力。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法律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确认债权可以对第三人产生效力,即债权的对外效力。这种对外效力主要表现在债权的保全上。
合同债权的保全,也称为合同的保全,是指法律为防止债务人的财产不当减少或其怠于行使对第三人的到期债权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害,允许债权人对债务人或第三人的行为行使撤销权或代位权,以保护其债权的一种制度。债权保全包括债权人行使代位权和撤销权两个方面。债权保全制度的设立目的在于防止合同债务人财产不当减少,从而保障债权人实现其合同债权。
债权的保全是合同对外效力的体现,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债的相对性规则。根据债的相对性和合同相对性原则,债权主要在合同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效力。然而,在特殊情况下,债权人与第三人的行为导致债务人财产减少或未增加,使债权人难以实现债权。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法律允许债权人行使代位权和撤销权,这两种权利的行使涉及到了债的关系以外的第三人,并对第三人产生了法律拘束力。因此,债权的保全是合同对外效力的体现,但债的相对性仍然存在于债的保全中。
债权保全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即确认债权人享有代位权和撤销权。这两种权利在保全债权的功能上有所不同。代位权的行使旨在防止债务人财产减少,保持债务人的财产;而撤销权的行使旨在恢复债务人的财产。债权保全的目的在于采取法律措施保持责任财产,防止因债务人财产不当减少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害。法律赋予债权人代位权和撤销权,扩张了债权的权能,使其除了具有请求权的内容外,还具有保全权和其他权能(如解除权)等。债权的保全使债权与请求权的概念不能相互替代。
债权保全主要发生在合同有效成立期间,即合同生效后至合同履行完毕之前。只要在这个期间,债务人怠于行使权利或实施不正当处分财产的行为,且对债权构成危害,法律允许债权人采取保全措施,对债务人的财产进行保全。在合同生效后,合同履行期到来之前,债权人也可以采取这一措施。保全措施的运用与合同履行期到来后债务人是否实际履行义务无必然联系。然而,如果合同未生效、已被解除、无效或被撤销,债权人就没有行使代位权和撤销权的依据。
债权保全的目的在于保障合同债权人的权利实现。合同生效后,除非特定债权人没有担保物权,债务人的所有财产都应用于保证债权人实现其债权。债务人的全部财产应成为其清偿合同债务和承担责任的财产,即责任财产。责任财产不仅为某一债权人的担保,还应成为全体债权人的共同担保。责任财产的增减对债权的实现关系至关重要。只要债务人实施不正当处分财产的行为损害债权人的债权,无论合同规定的期间是否到来或债务人是否实际违反合同,债权人都可以采取保全措施。债权的保全措施在保障债权人的债权方面具有不同于债的担保和债的不履行责任等制度的特点。
我国的《民法通则》虽然规定了债的担保和民事责任制度,但未对债的保全制度作出规定。此次制定的《合同法》借鉴了大陆法系民法上的债的保全立法经验,规定了合同债权的保全制度。在法律上建立并完善这一制度对于完善合同债的内容和体系,健全市场经济的法律规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