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形式和危害,怎样有效监督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银行业法 >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法规法律知识

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形式和危害,怎样有效监督

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3-12-26

 
136700
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对公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对于主要流失形式的深入分析,危害的罗列,才能更加深入的解决目前国有资产存在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实施更加有效的监督措施。以下是小编对相关法律内容的整理,欢迎大家阅读。

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形式及其危害

不当操作和送人情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在股份制改造和拍卖过程中,存在着“暗箱”操作和以国有资产送人情的情况。这种行为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假破产真逃债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以假破产真逃债的方式,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通过虚假申报破产,实际上是为了逃避债务,从而导致国有资产的损失。

评估机构恶意低估国有资产价值导致流失

在产权交易过程中,评估机构可能会恶意低估国有资产的价值,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合资名义行套钱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以合资的名义,实际上是为了行套钱之实,从而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决策失误导致巨额国有资产损失和流失

决策失误可能导致巨额国有资产的损失和流失。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和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改革的机会,滥用职权进行贪污犯罪等行为。

国有资产流失的严重性及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制约

国有资产流失的速度之快、数量之大,已经成为困扰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也是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据估计,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国有资产流失平均每年约为500亿元,有时甚至高达1000亿元。因此,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使其法制化,并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约束机制,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成为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有效监督国有资产流失的方法

为了有效监督国有资产流失,以下措施可以采取:

建立规范化工作程序和责任制指标体系

在进行清产核资和摸清国有企业资产状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确定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指标体系的规范化工作程序。确定国有资产经营目标,并由企业主管部门与企业签订国有资产经营目标责任状,并报同级计委、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建立司法追偿制度

建立以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为主导的国有资产流失的司法追偿制度,严厉惩治国有资产处置中的腐败行为。

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要求,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力度,加强对开发、购入、使用过程中的无形资产的核算,以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和看家理财的本领。只有通过以上措施的有效实施,才能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其受到侵犯。
延伸阅读
  1. 安徽省淮北市企业国有资产托管暂行办法
  2. 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路
  3. 国有企业破产时资产变现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之必要性
  5. 河南省公物处理实行公开拍卖实施细则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热门知识

  1. 接管期限延期是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决定吗
  2. 清产核资管理办法
  3. 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形式和危害,怎样有效监督
  4. 退保率是什么意思,退保率如何计算
  5. 企业改制首先要改工会制度
  6. 国有企业减资程序
  7. 流押条款无效,那怎么贷款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