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5-02-19
医疗纠纷是指发生在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企事业法人或机构中的医疗卫生、预防保健、医学美容等领域的纠纷。在医疗纠纷中,一方或多方当事人认为另一方或多方在提供医疗服务或履行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时存在过失,导致实际损害后果。由于当事人对争议事实的认识不同,相互争执,各自坚持己见。
根据最高法院的规定,审理医疗纠纷案件不再以医疗事故鉴定为前提。这一原则不仅仅是程序上的安慰,而是对过去处理医患纠纷的方式的否定。过去的医疗事故鉴定常常由当地医疗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进行,这种方式让医生自己对医疗事故进行鉴定,公平性受到质疑。因此,不以医疗事故鉴定为前置可以更公正地审理医疗纠纷案件。
医生是医院的主宰,但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应坚持医患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医生应该意识到自己是为患者服务的,而不是患者有求于自己。医患双方应该平等对待,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解决纠纷。
在处理医疗纠纷中,应坚持过错原则。这不仅包括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过错,还包括在履行医疗合同的整个过程中的过错。如果合同的一方违反了合同原则,就应该承担违约责任。
近年来,一些舆论和媒体夸大了医疗纠纷的负面影响,导致病人产生错误认识。一些病人和家属误以为所有的医疗行为都需要经过他们的同意,甚至可以自行决定治疗方案。当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恶化时,容易与医方发生冲突,要求追究责任和赔偿。
随着医院服务项目的增加,部分医院没有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一些管理人员忙于应付上级检查和处理日常事务,对医疗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缺乏认真学习研究。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往往敷衍塞责,使得社会上一些人产生了"要发财,找医院"的念头,导致越来越多的病人或家属无理取闹,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
个别医生和护士不遵守规章制度,工作态度不严谨,责任心不强。在治疗前不履行必要的谈话签名手续,以及医患双方相互沟通等方面没有处理好,会诱发甚至激化医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