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5-16
制定条例的第二个目的和任务是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在制定法规时,应当兼顾医患双方的利益,不能偏废一方。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条例中所规定的医患双方实际上包括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发生医疗事故的患者及其亲属。因此,条例中所称的“患者”实际上包括其亲属。根据医疗事故处理的实践情况,患者处于“弱势”地位,更需要法律的帮助,同时也要求依法办事。与1987年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相比,条例加大了对患者合法权益保护的内容,包括医疗事故的赔偿标准。此外,条例还通过规定医疗机构、鉴定组织的义务,加大行政机关的责任,进一步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条例的规定,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配备专(兼)职人员,监督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接受患者的投诉。医疗机构还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一旦发生或者发现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
根据条例的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这些制度和措施从规范角度提出要求,既保护了自身的利益,也保护了他人的利益。通过完善各项制度和措施,条例实现了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目的。
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是制定条例的第三个目的和任务。医疗卫生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国家要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主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保障体系来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服务网络的核心力量。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就医,提升身体健康,需要有良好的医疗秩序和就医环境,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创造和维护。
患者到医院就诊,医院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医疗安全,尽最大努力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病痛。医疗卫生行业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国家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规定对于规范医疗卫生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活动的规范化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条例设立了专章,规定了医疗机构对医疗事故的防范以及发生医疗过失行为后采取措施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这些规定,条例旨在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