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释义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医疗事故 > 医疗事故处理 >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法律知识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释义

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05-16

 
135451
“正确处理”,可以说是行政机关、人民法院处理医疗事故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最高要求,是制定条例的首要目的。发生医疗事故是谁都不愿意遇到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不面对现实。要进行正确处理,既要求对发生的医疗事故本身情况有全面、正确的了解,也要求对发生事故的原因及责任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既要求正确地、妥善地解决医患双方的纠纷,涉及赔偿的,应当合理适度,也要求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院及有关医务人员作出的行政处理要依法、适当。对于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解决的,也要按照合理合法的原则协商。

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制定条例的第二个目的和任务是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在制定法规时,应当兼顾医患双方的利益,不能偏废一方。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条例中所规定的医患双方实际上包括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发生医疗事故的患者及其亲属。因此,条例中所称的“患者”实际上包括其亲属。根据医疗事故处理的实践情况,患者处于“弱势”地位,更需要法律的帮助,同时也要求依法办事。与1987年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相比,条例加大了对患者合法权益保护的内容,包括医疗事故的赔偿标准。此外,条例还通过规定医疗机构、鉴定组织的义务,加大行政机关的责任,进一步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医疗机构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条例的规定,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配备专(兼)职人员,监督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接受患者的投诉。医疗机构还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一旦发生或者发现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

卫生行政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条例的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这些制度和措施从规范角度提出要求,既保护了自身的利益,也保护了他人的利益。通过完善各项制度和措施,条例实现了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目的。

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

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是制定条例的第三个目的和任务。医疗卫生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国家要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主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保障体系来实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服务网络的核心力量。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就医,提升身体健康,需要有良好的医疗秩序和就医环境,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来创造和维护。

医院的责任和义务

患者到医院就诊,医院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医疗安全,尽最大努力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病痛。医疗卫生行业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国家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规定对于规范医疗卫生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条例的规定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活动的规范化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条例设立了专章,规定了医疗机构对医疗事故的防范以及发生医疗过失行为后采取措施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这些规定,条例旨在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

延伸阅读
  1. 调整医患纠纷的法律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
  2. 护士无证上岗的处罚措施
  3. 护士医疗事故的赔偿责任
  4. 医疗纠纷调解的公开性问题
  5. 患者是否有权要求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

医疗事故处理热门知识

  1. 医疗过错责任纠纷的法律处理方式
  2. 乡镇卫生院医疗纠纷处理程序的法律术语及赔偿标准
  3. 医疗机构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4.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流程
  5. 医疗纠纷处理:封存病历的重要性
  6. 2020医疗事故伤残等级鉴定标准
  7. 医疗纠纷时间是不是挺长的
医疗事故处理知识导航

医疗纠纷解决方案

  1. 医疗事故行政处理
  2. 医疗事故赔偿的项目与标准
  3. 医疗产品损害纠纷
  4. 医疗损害责任纠纷
  5. 侵害患者知情同意权责任纠纷
  6. 医疗服务合同纠纷
  7. 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