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4-09
强制执行是指法院根据执行文书的规定,按照法定程序,利用国家强制力量,强制民事义务人履行其所承担的义务,以保障权利人的权益得以实现。执行文书包括民事判决书、裁定书以及法院应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一旦确定,义务人即应主动履行。如果拒不履行,权利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申请执行的一方称为申请人,被指定履行义务的一方称为被申请人或被执行人。执行程序是民事诉讼程序的最后阶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规定,各级人民法院设立执行组织,负责执行本法院对一审民事案件作出的判决和裁定。原则上,二审案件的判决和裁定也由一审法院执行。其他需要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由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执行。在采取重大执行措施时,应有司法警察参与。
如果被申请执行的财产或被申请人在外地,而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执行员不便前往执行,可以委托当地人民法院代为执行。受托人民法院应在收到委托函后的15日内开始执行,并且不得拒绝。执行完毕后,应及时向委托人民法院报告执行结果。如果在30日内未执行完毕,也应将执行情况告知委托人民法院。受托人民法院在收到委托函件之次日起15日内不执行的,委托人民法院可以请求受托人民法院的上级人民法院指令执行。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43条的规定,如果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但应保留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人民法院在扣留、提取收入时,应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被执行人所在单位、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必须予以配合。在执行实践中,扣留和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是人民法院常用的执行措施。扣留是一种临时性措施,将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暂时扣留在原单位,不允许其动用和转移,以促使其在规定期限内履行义务。如果超过期限仍不履行,执行人可以提取该项收入并交付给申请执行人。